李明孝 陳哲 葉婉
摘 要:面向工程、回歸工程,面向新農村建設,強化其工程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是現代農業水土專業碩士培養的主要任務,以湖南農業大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為背景,從理論教學課程體系、研究生參與科研課題研究、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優化課程體系、與項目驅動等相應的改進措施建議,以期更為有效地實現“產—學—研—用”的融合,提高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農業工程 專業碩士 創新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S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8)02(a)-0226-03
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企業對高素質人才、尤其是創新創業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與重視,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已經成為政府、企業和高校共同關注的問題[1]。加強創新意識、能力、素質培養,造就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的創新型人才,成為了高等教育新的歷史使命,也成為了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主要以湖南農業大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為背景,對農業工程領域農業水土、側重于農業工程經濟與管理方向專業碩士研究生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體系等方面進行探索研究,并力爭將改革研究成果及時應用于人才培養實踐之中。
1 農業工程專業碩士人才培養現狀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湖南農業大學農業工程學科起步較晚,2006年設立農業工程專業一級學科,下設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及農業水土工程等二級學科。經過十多年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農業工程學科已經取得了很多的進步和成績,表現出很強的發展勢頭與活力。為體現農業院校農業工程教育的特色,湖南農業大學工學院專業學術委員會以及學位點專業導師,對農業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尤其是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受各種條件的制約,湖南農業大學農業水土工程專業碩士人才創新能力培養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理論課程設置還缺乏一定的針對性“產—學—研—用”遞進式教育模式的推行還缺少相應的條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理論教學課程體系欠合理
教育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總體方案》中明確指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課程設置要充分反映職業領域對專門人才的知識與能力要求,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滿足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將行業組織、培養單位和個人職業發展要求有機結合起來。相對這一要求,湖南農業大學農業水土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的課程設置明顯存在較大差距。
湖南農業大學工學院是在農業機械化專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融機械、自動化、汽車、水利與管理、土木建筑等學科為一體的綜合性學院,學科分為農機與農業水土兩大平臺,專業碩士教育主要針對農機和農業水土兩大平臺設置課程,為排課、授課方便,兩大平臺統一設課,專業碩士理論教學課程設置整體偏向農機方向,不成體系,從學時占比來看,公共課占19.19%,農機類的課程與水土類課程均占15.15%,而占比達50.51%的綜合類課程中,大部分課程的主要內容偏向于農業機械,按目前的課程設置,看似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但對于培養農業工程領域農業水土方向的專業碩士,明顯存在理論教育時間的不足。
1.2 申報課題困難,研究生從事科學研究缺少課題支撐
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后以研究為主要特征的高層次的專業教育”,培養的是在某一學科或專業領域內掌握扎實的基本理論與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具備一定的研究與創造能力的研究人員或高層次專業人才,研究生通過參加課題研究和進行專題調查等活動,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鍛煉并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研究生參與導師科研項目或自主申報研究課題,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內容,也是研究生參與科學研究的重要形式。盡管在時間分配、科研補助等方面會存在一些問題,但總體來看,大多數研究生還是愿意參與導師的科研課題研究。
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投入的科研經費越來越多,但由于種種原因,資金切分的差距也越來越大,同一領域不同課題組之間的科研資源存在很大差距,一般科研工作者,包括高等學校的普通教師,很難申請到資金支持力度較大的項目,研究生申報課題更加困難。再加上全社會普遍存在的資金切分不均的問題,大部分項目經費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導致大部分研究生參與科學研究缺少課題支撐。
1.3 缺少實踐基地,產學研用難以融合
專業學位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大詞典》中被定義為學位類型之一,也被稱為職業學位。相對學術碩士,專業碩士更偏重技術實踐,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了實現專業碩士培養目標,必須注重實踐環節,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專業實踐是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實踐基地則是實現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實現產學研用一體化的重要形式和條件保障。實踐基地不僅是培養研究生實踐能力的企業或單位,更是實現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重要載體,是專業碩士研究生在學校期間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與能力,開展專業實踐的重要場所,是培養研究生實踐能力的重要平臺[2]。
然而,受各種因素制約,湖南農業大學農業水土專業碩士實踐基地建設遭遇種種困難,一方面對于專業碩士研究生實踐基地建設重視程度不夠,基地建設缺少必要的經費投入,另一方面基于對負責研究生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成績考核、人身安全等方面的考慮和擔心,企業對共建實踐基地缺少足夠的積極性,導致近些年來,專業碩士研究生實踐基地建設收效甚微。到目前為止,農業工程領域農業水土專業碩士還沒有建設較為成熟的實踐基地,而通常的做法是采取導師負責制,由導師負責落實研究生實踐單位的聯系及全過程的管理。其主要弊端在于缺少規范的管理制度、監管制度和評價標準,使得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實踐教育過于隨意、管理過于松散,不僅不利于專業碩士創新與實踐能力的鍛煉和提高,更是使得“產—學—研—用”的有機融合難以實現。
2 改進措施
2011年1月,教育部《關于實施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以質量為核心,以培養社會特定職業領域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高校為主體,依托企業和行業組織,轉變教育理念,創新培養模式,改革管理體制,增強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能力,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這為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及教育改革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針對湖南農業大學農業工程領域農業水土專業碩士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必要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改進。
2.1 優化專業碩士理論教育課程體系
按照教育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總體方案》中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的基本要求,必須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優化設計,要以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為依據、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科學設置課程和教學內容。針對湖南農業大學目前狀況,要切實保證農業水土專業碩士教育質量,提高專業碩士創新能力,必須實行農業水土工程與農業機械化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分離,農業水土與農業機械兩大方向分別設置專業教育課程,并形成獨立的教育課程體系,以此為基礎,圍繞創新教育和人才創新能力培養這一核心目標,進一步調整課程結構,優化課程體系,將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有機地滲透到整個培養過程,實現從傳統教育偏重于知識累積向創新教育注重開發創造力的根本性轉變[3]。
2.2 構建以項目驅動的培養模式
參與課題項目研究是提高農業水土專業碩士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首先必須鼓勵研究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導師承擔的科研課題研究,改變研究生在課題研究中單純的“打雜工”身份,使其成為項目部分任務的承擔者,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激發研究生自主創新的潛能。
在導師承擔科研課題有限的情況下,可以鼓勵研究生參與類似橫向課題的、與研究方向一致的實際建設工程項目,承擔包括建設項目的前期策劃、可行性論證、實施方案的編制、管理模式的構建等全部或部分階段的工程任務。一般情況下,這類工程活動都是有償勞動,激發研究生參與工程實踐的積極性、承擔實際工程任務的主動性。而更為重要的是,研究生在工程項目的運作過程中,可以獲取實際的工程經驗,一方面可以為日后撰寫畢業論文搜集必要的數據資料和素材,另一方面,有利于將工程經歷轉化為研究成果,最終提高研究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實現“在工程中研究學習,在工程研究中創新”。
2.3 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實現“產—學—研—用”的有機融合
實踐基地是培養單位為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與行業、企業、社會組織等合作單位共同建立的人才培養平臺,是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專業實踐的主要場所,是產學結合的重要載體。加強基地建設,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是推動教育理念轉變、深化培養模式改革、提高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必須采取如下措施,加強實踐基地建設,確?!爱a—學—研—用”的有機融合。
首先是學校應大力支持研究生創新基地建設,提高對實踐基地建設的認識,確保實踐基地建設所需經費,積極地拓展資金渠道,吸引政府部門、相關企業及科研機構投入到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的建設;其次,積極加強與企業的多方面合作,要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安排實踐計劃,積極將企業專家請進學校,為學生進行相關的指導、實踐培訓和參與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讓學生親身感受企業的實際情況和切實需求;最后,提高企業建設基地的積極性,研究生實踐基地,是聯系高校和地方企事業單位的橋梁,雙方的合作可以為彼此帶來現實的和潛在的利益。另外,研究生在基地實踐期間,可通過自身的知識儲備,學以致用,解決實踐單位在科研、生產、管理和發展的實際問題,甚至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因此,可以通過對“利益共贏”的積極宣傳,提高企業建設基地的積極性。
總之,實踐基地建設,要以互利共贏為宗旨,著眼于校企長遠發展戰略,通過挖掘和擴充等方式不斷增加校外實踐基地數量,著力打通高教界和產業界的溝通渠道,努力為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搭建施展才華的平臺,確保每一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都能深入行業第一線接受相應時間的實踐訓練,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感受,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除此之外,還應加強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科學研究,制定科學研究獎勵政策,鼓勵研究生自主申報或參與導師主持的科學研究課題,加強檢查、交流、總結,加強成果培養,包括專利申報、論文發表,同時加強成果轉化,鼓勵產學研結合,爭取讓理論應用于社會生產實踐。
為適應21世紀社會經濟的發展,滿足市場經濟、新農村建設對高素質農業工程與管理人才的需要,更好地體現農業院校農業工程的專業特色,必須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學科發展規律,對農業水土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進行優化研究,充分考慮學科技術發展對專業的影響、考慮社會和新農村建設對農業工程及管理人才素質的要求,從實際情況出發,以現有辦學條件為基礎,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使農業院校農業工程專業碩士教育更能體現自身的特色,實現“產—學—研—用”的有機融合,有效提高專業教學質量與專業人才綜合素質,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企業(行業)精英人才,使專業培養人才能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經濟與新農村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侯加林,李光提.農業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3(1):83-85.
[2] 徐加放,馬燈秀.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8):96-99.
[3] 王振喜,劉巨保.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教育的“三跨”培養模式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6):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