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袁航
2017年8月,為照顧生病的父親,在外務工多年的獨山縣麻尾鎮村民何運德回家開起小餐館。開店之初,由于沒有烹飪技術和經營經驗,一直虧本。
“本想著賺錢把父親的病治好,結果錢沒賺到不說,還欠了一些債。”憶起當時的情景,何運德不勝唏噓。
后來,駐村干部推薦何運德參加獨山縣里組織開展的烹飪培訓班。掌握一些烹飪技巧后,他對店里的菜品進行改善和更新,還把店面裝飾一新,小餐館生意慢慢紅火起來。
近年來,獨山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產業扶貧效果日益突出,就業扶貧穩步推進,形成了從精準識別向精準幫扶轉變、從多點出擊向全面覆蓋轉變、從短期脫貧向穩定增收轉變的全新扶貧格局。
鏈 接獨山脫貧攻堅“43216”工作思路

制圖 / 梁詩吉
在獨山縣百泉鎮拉力村,對于以前靠流動擺攤賣水果為生的貧困戶羅紹葉來說,四處“打游擊”的日子意味著收入波動大,生意不好。
現在,獨山縣設置精準扶貧攤位,讓羅紹葉有了固定攤位,免租金,收入逐漸穩定下來。
僅2017年,獨山完成包括家政、電商、清洗等行業在內的培訓達8000人以上,解決2738戶貧困家庭的就業問題。
獨山縣委書記潘志立表示,經過前期對全縣貧困人口進行網格化管理、“拉網式”排查、“地毯式”推進,全縣精準識別、精準退出,更加抓緊抓實抓準。在當前脫貧攻堅戰役中,獨山縣委、縣政府深刻認識到通過精準識別貧困人口還不夠,必須要向精準幫扶轉變。

在獨山縣,“一村一品”已成為一種特殊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和組織方式。圖為獨山縣微型馬達廠員工正在進行生產操作。(獨山縣脫貧攻堅前線指揮部供圖)
“僅通過政策性扶貧,很難解決貧困人口長期脫貧和穩定脫貧,必須要根據貧困人口的具體實際,因戶因人施策提出具體解決辦法。”獨山縣委副書記王裕民說,精準扶貧廚師培訓班和精準扶貧攤位只是獨山縣開展精準幫扶的部分舉措,在更大范圍、更大領域里,包括就業、創業的更多舉措正在落地生根,惠及貧困人口。
在基長鎮秀峰村就業服務中心,前來咨詢的群眾圍在辦公桌前,詢問招聘崗位情況,說明自己的就業愿望和實際狀況,工作人員逐一記錄下大伙的想法,并為他們推薦合適的崗位。
“如今主動找工作、想就業的村民越來越多,每天都會有許多村民前來中心咨詢。”就業服務中心負責人蒙澤近告訴記者,自去年就業服務中心成立以來,立刻成了村民找工作的熱門渠道。
目前,獨山已在全縣64個村(社區)建設村級就業服務中心,對各村未轉移就業貧困勞動力進行跟蹤和服務,組織轉移就業困難的村民到園區或農業企業就業,為各村勞務公司組織的轉移就業人員提供崗位和輸出渠道,實現全縣就業服務全覆蓋。
近年來,獨山縣利用國家林業局和廣州市對口幫扶的良好機遇,不斷整合各方資源,聚焦精準發力,實現了結對幫扶、大數據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四個全覆蓋”。
電子商務扶貧培訓惠及全縣61個行政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政策全面落實,產業扶貧覆蓋102336人;“組組通”道路184公里、串戶路189公里,農危改及“三改”1859戶,21個出列村安全飲水全覆蓋……
“‘兵團化’作戰形成全縣上下一盤棋、一股繩、一股勁抓脫貧工作的格局。”獨山縣副縣長曾紀澤說,“以往的脫貧工作注重多點出擊,結果導致力量分散,扶貧效果不明顯。全面覆蓋的扶貧局面,就是要把力量集中,資源集中,全力攻克貧困堡壘,在小康路上不掉一人。”
麻尾鎮三棒村,貧困戶楊貴春已經嘗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甜頭,改變了以往“為吃而種”的傳統觀念,取而代之的是“為賣而種”的新思路。
“今年,我們種植了1200畝蔬菜,1000畝板藍根和500畝丹參等中藥材,800畝紫薇、梅花、海棠以及桂花、紅豆杉等珍稀苗木,還完成了總投資1200萬元的800畝沙糖橘種植。”三棒村支部書記張昌文說,三棒村把振興產業作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招商引資,積極引導村民尤其是貧困戶融入村集體發展和產業鏈中。
如今,三棒村實施的蔬菜、中藥材、珍稀苗木、砂糖桔產業種植規模已達4300畝,覆蓋農戶1116戶,帶動2200余名群眾實現增收。
在下司鎮新同村,通過抓牢思想扶貧,幫助貧困戶變“要我發展”為“我要發展”,抓準產業選擇,變“為吃而生產”為“為賣而生產”,抓好組織運行,變無序管理為規范經營,抓實利益聯結,變一家獨享為利益共贏。2017年,不僅村集體經濟收入60余萬元,還實現了產業覆蓋100%、合作社覆蓋貧困戶100%、利益聯結機制覆蓋貧困戶100%。打造了獨山脫貧攻堅產業發展的“新同模式”。
“實現短期脫貧不難,關鍵在如何確保貧困戶脫貧后能穩定增收、致富奔小康。”蔣海航說,農村產業革命,一方面要調整農村的產業結構,另一方面也要轉變農民的種植模式和傳統思維,最大化實現增收致富。“三棒樣板”和“新同模式”就是這場產業革命中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