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濤
美國挑起貿易戰前,中美媒體就開始進入輿論角力狀態。由于輿論戰遠比實際的貿易戰動作復雜得多,我們有必要借此機會仔細研究,防止在基本功課做得不夠,大量相關資料沒認真研究過的情況下,憑自己的思維方式“上戰場”,因此處于被動。
歷次“301調查”的不同之處
從1991年4月至今,美國共對中國展開過6次301調查(1991年4月、1991年10月、1994年6月、2010年10月、2017年8月)。仔細比較可發現:
除第2次和第5次外,其他4次借口都是知識產權問題。
前5次之所以能夠最終有效協商解決,都有個共同特點:美方提出具體的問題和訴求,甚至有具體的產品、行業和依據的協議、法律。而此次301調查,美方提出的問題和訴求漫無邊際。前5次中,只有第2次美方提出全局性問題,但也只是針對市場準入這一具體環節,因此也得到有效的談判解決。但此次美方指向中國一切貿易和商業領域,實際引發的行動是全局性的。美國一開始要求中國“1年減少1000億美元貿易逆差”,而后又要求“1年減少2000億美元貿易逆差”。這完全是信口開河的無理訴求。
最重要的是法理基礎問題。301調查雖然基于美國1974年貿易法案,但它的依據有三個不同級別。此次報告一開篇就說明,引發美國301調查的行動針對的是三類行為:“(i)違反貿易協議,(ii)不合理的行為,政策或做法(定義為與美國國際法律權利不一致的行為,政策或做法),并對美國商業造成負擔或限制,(iii)不合理或歧視性的行為,政策或做法,對美國商務造成負擔或限制。第三類行為與此次調查最相關。”
這三類行為是什么意思?第i個法理依據是雙邊或多邊貿易協議,第ii個是美國國內法律規定的權利,第iii個是純粹以對美國商務造成實際負擔或限制的結果為依據。而這次針對中國的301調查結果屬于第iii類。第iii類情況并非絕對沒道理,但它應當針對現有國際貿易協議和美國國內法律沒有遇到過的新情況、新問題,而絕對不能變成一種解決全局性問題的依據。
特朗普政府這么做,相當于完全拋開一切國際貿易協議,甚至一切美國國內法律,對整個中國甚至全世界的貿易問題完全打破、徹底地推倒重來。但特朗普并沒有先建立一整套可以取代現有國際貿易協議和美國國內法律的體系,然后依據這套體系來進行操作。特朗普和他的幕僚們只是純粹以展現他們個人意志技巧為基礎來解決問題。
對比之下,美國前5次301調查,都主要以前兩類行為來處理,也就是主要以現有國際或美國國內的法律、協議為基礎。這才是此次301調查行動為何搞得如此云山霧繞、天翻地覆的原因所在。證明這一點的最強有力證據,就是美國歷次針對中國的301調查歷史文件,和此次美國301調查報告的表述本身。
對此次調查報告的分析
此次301調查報告洋洋灑灑215頁,很多想參與討論的人沒看完,因此往往也就抓不住要害。但只要深入地研究報告就會發現:如果剔除報告中不公平和不公正的用詞,基本上就變成對中國政府如何成功地推動科技和貿易發展的合理合法行為的經驗總結。因為報告中列出的大量所謂“證據”,如果認真考察其形成歷史的話,都是中國政府和企業認真學習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的先進經驗,并在此基礎上認真執行變成中國經驗的描述。只是中國人做事情更勤奮、認真,把美國、日本的管理經驗執行得更充分、徹底,從而在競爭中占有優勢而已。
這個報告不會提到中國科技人員在美國同行享受度假時,是如何加班加點地干活,從而在相同時間里進步更快。也不會提到中國人的執行力如何遠超遠美國,更能把美國人發明的管理理論落到實處。
“只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借口”是美國的管理理念。反觀美國企業,在已經進入破產程序,向國會要補貼時,負責人卻一如既往乘著公司專機前往。今天中美經濟都面臨問題,但中國人在找自身原因,而美國則是政府帶頭找借口,將自己的問題都賴到別人頭上。
這個報告對中國的指責毫無邏輯可言。以“II中國對美國公司在中國的不公平技術轉讓制度D中國的行為、政策和做法是不合理的”一節為例,其最關鍵性的證明就是在這一節一開始重復301條款中對“不合理”的定義。該定義幾乎可以被看成是:美國公司只要競爭不利了,那就是中國的錯,就是中國采取了不合理行為。所以,此次301調查報告,就是美國政府帶頭為失敗找借口的行為。美國的管理理念和哲學,只能被證明是說給別人聽的。
如何掌握輿論戰主動權
此次301報告甚至從一開始就毫不掩飾、報告中又一再地反復強調了,這個報告不遵從任何國際貿易協議以及美國國內法律,證明問題的過程也毫無邏輯可言。但為什么看起來如此“理直氣壯”呢?
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認可形式上的專業,而不一定是內容、甚至都不一定是邏輯上的合理,更不是合情。我們要與美國人打交道,必須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
請注意一個細節,美國商務部關于301調查的聲明文件中有兩個鏈接,一個是鏈接到其215頁的301調查報告,原文鏈接處是“200頁詳細報告”,另一個是聲明末尾下一輪2000億美元的205頁清單征求意見書,原文鏈接處是“點擊此處”。讓人清楚地看到美國商務部總計400多頁的兩個文件加一個聲明。
美國為什么在服務貿易對中國出超那么大?因為他們有太多很會制造成百頁“紙垃圾”的專家。我在國際貿易的實踐中發現,外國公司應標書、合同、咨詢報告等總是做得專業和規模龐大,而中國人卻往往希望盡可能簡單地用一兩頁紙就簽訂合同。在負責中興國際業務時,我就系統制定了商務制策體系和標書應答規范。最極端的是有次項目中,中興應答的標書裝了整整一卡車。
美國曾長期對中國的人權問題橫加指責,出了不少關于中國人權問題的報告。自中國針鋒相對發布美國人權紀錄,以專業的方式去回擊之后,美國對中國人權指責的聲效就越來越弱了。因此,要想在貿易輿論戰上應對美國,必須要有一個215頁以上的美國知識產權調查報告。這個報告可以把美國現在和歷史上所有與知識產權有關的行為列進去,甚至包括美國成功的經驗。論證美國不合理、不公平的行為如何使其獲得了今天的科技和軍事強國地位。即便這次用不上,下次還是會用得著。
最后,應該看到,特朗普政府的做法一開始會受到很多國內民粹主義者的歡迎。但這種全面開花,四面樹敵的方式,難免會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理性者的質疑。▲
(作者是中央民族大學客座教授)
環球時報2018-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