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宗澤
如何看待和認識中國——無疑是當今國際關系中最具沖擊力和吸引力的問題之一。2018年6月下旬,筆者應邀參加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舉辦的第五屆倫敦會議。題目是:如何應對新時代的全球競爭。會議聚焦地緣政治競爭、世界經濟失衡、全球治理、技術進步與國際關系、美國能否回歸平衡等,筆者在“新中國:全球秩序愿景”專題中發言。
當前一種流行的看法是,與美國“退群”形成對比,中國積極加強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與影響,如對全球化的加持、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支持聯合國發揮更大作用,支持發展中國家提升影響力等。隨著自身力量的崛起,中國將投入更多資源,無論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按照其偏好改變或重塑國際秩序。中國帶來的變化將是變革性的戰略改變。
鑒此,我的發言圍繞三個問題展開:一是怎樣看待國際形勢的新變化,二是中國能提出什么樣的新方案,三是西方是否應當放下陳見,重新認識中國的制度。
首先,當前國際形勢處于一個關鍵的歷史關頭,要么走向至暗時刻,要么走向光明未來,這取決于我們如何做出恰當的政策選擇。當前的國際形勢可以用“三D”來概括。
一是失序(disorder)。冷戰結束以來,有人曾歡呼“歷史終結”;而今天國際秩序出了問題,主要是西方一些國家采取自我優先、唯我獨尊的政策,嚴重沖擊現有國際秩序,導致嚴重的混亂與失序。
二是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記得冷戰結束之際,西方一度喋喋不休地告訴人們,全球化多么美,多么好,要大家都擁抱全球化,因為他們相信全球化對其最有利;而今天他們卻反其道而行之,熱衷于退出多邊體系與條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大行其道。
三是失衡(disparity)。當前發達國家仍主導國際體系,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體系中的代表性嚴重不足。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拯救世界經濟,但它們的代表權與其貢獻不平衡。那場百年罕見的金融危機發生在美國,原本有西方七國集團,為什么不用七國集團來應對金融危機呢?恐怕西方自己都不得不承認他們已經力不從心,因此才有20國集團登場。20國集團為什么成功?是因為有一批新興經濟體國家在其中,而且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面對上述挑戰,中國能拿出什么方案?冷戰結束以來,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四個國家都在打仗或卷入戰爭,唯獨中國除外。中國一直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在聚精會神搞建設、謀發展。對于未來怎么辦,我建議努力方向應是“三C”:
一是構建命運共同體(community ofsharedfu?ture)。今天各國及國際社會面臨的問題,單靠一個國家是不可能有效應對的,必須要大家共同攜手,群策群力,并克服零和博弈、你輸我贏思維。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正道。
二是加強互聯互通(connec?tivity)。全球化是大勢所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需要的是開放包容,不能搞小圈子、小團體,而當前有的國家卻熱衷于修墻,不符合時代潮流。“一帶一路”的出發點就在于加強互聯互通、互利互惠。
三是協調合作(collabora?tion)。應對或處理分歧矛盾的最佳辦法是協調與合作,動輒搞對抗、施高壓沒有出路。
最后,我特別指出西方應當重新認識中國的制度。
毫不諱言,除了中國自己,沒有人能夠改變中國。中國走的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那些想用西方模式改變中國的企圖必然是徒勞的。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選擇走這條道路,才改變了自己。
有人擔心中國發展壯大后要挑戰國際秩序、挑戰國際社會的價值觀。在回答這一問題之前,必須厘清此處的“國際”二字指代的具體是誰。
以《聯合國憲章》為宗旨的秩序和價值觀是國際社會必須共同遵守的。而西方有人卻只把自己定義的所謂自由秩序或價值觀奉為圭臬,無視其是否符合《聯合國憲章》的精神,這才是問題之所在。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成功使7億人擺脫貧困,對人類的發展事業功不可沒。中國政府還宣布將在2020年前全面消除貧困。環顧全球,除了中國,還有哪個國家可以做到?當我發問時,會場沉默,無人能作答。
我接著說,筆者擔任過聯合國國際開發署(UNDP)《人類發展報告》咨詢委員會委員。在聯合國開會時,有發展中國家的同行對中國的成功經驗非常感興趣,問中國是怎么做到的。我坦率地對他們說,中國是獨特的國家,中國經驗不一定適合你們,再說中國也不想輸出什么經驗,你們可以借鑒,但一定要看是否符合你們的國情。
過去有人稱,中國的制度扼殺自由,不可能有創新。但今天中國人的自由大為拓展,在中國的土地上成長出一批杰出的創新企業,還有更多的創新公司正在破土而出。今天中國經濟增長相當意義上靠的是創新驅動,中國正在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最后我呼吁說:也許大家應當挑戰一下長久以來束縛你們客觀理解中國的陳見,重新校準對中國的看法,重新認識中國的制度和其生命力。
會后,有與會者和筆者交流時談到現在西方有一悖論:他們不得不承認中國取得的成就可圈可點,有的甚至認為中國發展太快,超出其預料,但是他們不愿承認這是中國制度的成功。而有些人一直對中國的制度抱有偏見,進而將中國的進步和崛起視為“威脅”。也許這能說明為什么西方總是有人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而這恰恰是今后中國與西方關系的一個坎。▲
(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