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武
摘要:新高考的政策落實后,高中數學、英語、語文等課程都有所變化,物理也不例外。在新高考形式下,物理學科的地位明顯提高許多。這就表面教師對高中物理的教學方式也應該有所改變,教學內容也應該有所側重。首先,教師就應該重新擬定教學計劃,對課時的安排也要重新調整。其次,教師要按照新高考形式下的考試方案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以此提升學生的物理素養,改變學生對物理知識太難懂、太難學的看法。
關鍵詞:新高考形式;物理教學;方法
隨著新高考的改革以及新課程的普及,在高中進行傳統的物理教學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傳統的物理教學課堂上,學生普遍對物理學習的不感興趣,學習物理也十分吃力【1】。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存在很大問題,一味地灌輸物理知識,沒有將抽象的知識轉變為形象的知識,也沒有引導學生樹立將復雜的知識轉變為簡單知識的意識。這就導致學生的物理學習效果差,甚至放棄對物理的學習。因此,教師在新高考政策實施后,更要迫切地對物理教學進行改革。
一、重視實驗教學
物理的很多現象都是需要通過大量的實驗證明,通過實驗,學生能夠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也能夠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2】。在以往的物理教學課堂上,由于課時緊,教師往往很少安排實驗課。這就使得學生在理解物理現象上存在很大問題,也使得學生不能通過實驗提升自己的物理水平。眾所周知,實驗能夠檢驗一切真理,學生只有通過實驗,才能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在新教材中,探究性實驗也有很大模塊,教師應該圍繞課本指導學生動手實驗。比如,在高中必修一《運動的描述》這一章節中,就有一個用打點計時器測速度的實驗。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加速度的性質,可以組織學生進入實驗室,用打點計時器測速度。在這一實驗中,教師首先讓學生準備好一張白紙,然后將學生分為兩人一組。一位學生操作儀器,另一位學生記錄數據。經過多次的打點測速度,白紙上會有很多不同間隔的點,學生計算點的距離,用每一次打點的速度計算出加速度。在實驗過程中,學生不僅親自地體驗了加速度的變化過程,還能夠加深對計算加速度的公式的記憶。因此,教師在新高考形式下,針對的物理教學改革應該重視學生的實驗,在開展實驗之前,教師也應該灌輸足夠的理論基礎知識,保證學生實驗的順利進行【3】。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越來越廣泛,在物理教學中也不例外。教師在開展物理教學中,要重視多媒體在傳授物理知識中的作用。物理教材中的知識大都很抽象,教師僅靠對書本內容的講解,學生并不能理解,更不用說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去。因此,在物理教學改革中,將現代化技術融入到物理教學中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手段。比如,在磁現象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出與磁相關的視頻,還可以展示我國磁懸浮列車,引導學生對這一磁現象進行討論。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順勢地將磁現象的本質以及原理導出來。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形成了對磁場的印象。
三、將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進行教學
許多學生學習物理最大的疑惑就是學習物理有什么實際意義?在學生生活中,很多現象都是需要用物理現象解釋的。教師在高中物理教學時,要將物理中的知識結合實際,使學生能夠聯系到實際生活,從而引導他們探究物理的興趣。教師在聯系實際生活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親自感受物理、體驗物理并且享受物理。比如,教師可以問學生在太空中吃飯、行走為什么比我們在平時中吃飯、走路困難的多?再比如,教師可以問學生為什么在冰面上走路比在地面上走難的多?或者,教師還可以問學生為什么蘋果是從樹上往下掉?這種種與學生生活相關的話題都能夠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教師在學生有學習欲望的基礎上,引入教學就不是難事了。實際上,教材中有許多生活素材都需要教師挖掘,教師在設計課后練習時,也可以圍繞學生的生活。比如,教師要求學生觀察洗衣機的甩干過程,學生在觀察中會發現洗衣機在工作中會高速運轉,并且是平穩地轉動。在剛開始和快結束的時候,卻會出現劇烈的晃動。這時候,學生想要知道答案,就會主動上網查閱資料。這就表明,布置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物理作業,在一定程度上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是學生提高物理成績的最有效辦法。
四、總結
新高考形式下的物理教學應該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上。面對較大的物理改革,教師應該沉穩面對,有計劃地對物理教學內容進行改革,逐一實施對學生有利的教學措施。在物理教學中,教師首先要重視學生的實驗,重視學生對物理現象動手實驗的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動手操作意識。其次,教師在傳授物理知識的時候,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使得學生真正明白學習物理的意義。最后,教師還要開展多元化的多媒體技術教學。
參考文獻:
[1]尹俊杰.《試論提高初中物理教學質量的策略》,學術期刊《學周刊》,2016年12期
[2]李修安.《探討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學術期刊《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6年3期
[3]張春慧.《新課改下高中物理教學問題分析與對策思考》,學術期刊《考試周刊》,2014年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