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嘉茵



近年來,外匯占款持續攀升,信貸增速明顯,央行多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然而,從實踐運用情況來看,該貨幣工具在使用中暴露出諸多問題。文章在論述存款準備金政策特征的基礎上,利用實證的方式探究準備存款金調整和國內經濟現況的關系,隨后剖析我國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存款準備金是金融單位為確保有充足資金進行支付和清算而儲存在央行的存款。存款準備金占資產總額的比值即為存款準備金率,該數值由央行制定。最初制定存款準備金主要是為了確保銀行支付與清算有充足的資金支持,隨后逐步轉變為央行調控貨幣供應量的政策工具,并得到廣泛運用。
一、存款準備金政策特征
存款準備金作為一種政策工具,近年來得到央行的多次運用,通過該工具,能夠從宏觀層面管控金融機構信貸總額,控制貨幣供應量,保障金融體系的穩定運行。央行改變準備金率后,在短時間內貨幣供應量就會隨之發生變化,該工具的優點在于對所有金融機構發揮相同的作用,并且不易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其中,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后,將會波及整個金融市場,對貨幣供應量造成巨大影響,若調整不合理,將直接擾亂國內經濟市場的正常秩序,同時也會對部分銀行帶來流動性風險。
根據近年來存款準備金率調整情況來看,反映出三個特征,一是準備金率相對較高;二是調整高頻率,小幅度;三是逆周期預期引導特征顯著。
二、我國存款準備金率和M2實證分析
(一)理論基礎及數據
通過選擇2015年1月-2016年2月的數據建模,調整存款準備金與國內經濟現況是否相匹配。建模如下:
M2 =c+β×l/r
式中:
M2——歷年貨幣供應量
r-存款準備金率
β——-基礎存款
c——常數項
根據模型可看出,M2和r呈負相關,且存在雙曲線對應關系。將數據代入模型,數據如表1。
(二)模型回歸及檢驗結果
通過計算,得出以下結果:
根據計算結果可看出,M2與r間并未呈預期的單一雙曲線負相關關系,而是表現為螺旋上升雙曲線負相關。近年來,央行將存款準備金政策作為管控貨幣供應量的關鍵措施,然而根據實際結果來看,央行對此方面的管控沒有達到預期數值,實際效果與預期也存在一定偏差。通過實證分析發現,存款準備金率和貨幣供應量呈正相關,但同時,我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為貨幣供應量,二者之間存在沖突,表明準備金率調整存在一定問題。
三、我國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存在的問題
(一)無法從根本上調控貨幣供應量
根據我國貨幣政策內容,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為確保經濟體系的高效發展,央行通常依據實際情況調整存款準備金率,以此實現對貨幣供應量的有效管控。貨幣供應量計算公式為:
式中,MS<\sub>——貨幣供應量
MB<\sub>——基礎貨幣
m——貨幣乘數
RC<\sub>——現金存款
RD<\sub>——法定存款準備金率
REB<\sub>——超額準備金率
根據上式可看出,貨幣供應量主要取決于基礎貨幣與貨幣乘數。央行修正準備金率后,貨幣乘數會出現相應的改變,從而能夠管控貨幣供應量。而基礎貨幣是否能夠被改變,主要與其投放方式有關,若為主動投放,則可控,若為被動投放,則不可控。自2003年開始,受貿易順差和匯率增高的影響,使得大量外資流入境內,外匯儲備持續攀升,基礎貨幣被動投放形式轉變為外匯存款。加上我國近年來呈現出高速發展的態勢,并且發展前景良好,擁有巨大商機,吸引一大批境外投資者前來投資,在此背景下,使得基礎貨幣依然以被動的形式持續攀升,若不對此進行一定的管控,存款準備金的效用會被嚴重削弱。
(二)差別存款準備金制度不合理
2004年4月25日,央行頒布了差別存款準備金制度。根據該制度的內容,依據金融結構的資本存量、質量等指標設定不同的準備金率。在該制度下,金融機構的資金越多,不良貸款越少,則準備金率就越低。若金融機構資金充足,則不良貸款率并不會對貨幣供應量造成較大影響。基于此,該制度應當將重心放在金融機構對貨幣供應量影響方面。
(三)無法解決貨幣流動性過剩問題
長久以來,我國在國際市場上都是順差狀態,加上我國本身的結售匯機制,外匯占款逐年攀升,再加上匯率不斷提高,導致我國出現貨幣流動性過剩的情況。盡管可使用準備金率進行對沖,削弱該問題的負面影響,但其不能從本質上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不利于國內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四、我國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的對策
(一)完善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
要完善此方面的制度,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細分征收對象,在2004年,央行頒布了差別存款準備金制度,本意是推動上商業銀行發展,然而實際操作卻并未達到預期效果。二是調整適用范圍,相比西方國家,我國金融市場各方面的制度還存在諸多不足,加上國內金融市場呈二元結構,由此就產生了一個潛在金融市場,通過該市場,能夠逃避法律漏洞以及監管,從而會擾亂市場秩序,阻礙金融市場正常發展。
(二)推進價格型政策工具改革
央行通過調整準備金率實現對貨幣供應量的有效管控,并改變貨幣價格。然而,央行在調整利率時,準備金率發揮的功能會被弱化。盡管國內目前構建了基于市場的利率體系,然而并未達到完全利率市場化,在此情況下,利率指標很容易出現失真的情況,從而導致貨幣政策發揮的實際效用與預期存在偏差,基于此,我國應當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步伐。
另外,因為貿易順差和結售匯制度的影響,使得我國存在貨幣流動性過程的問題,盡管可利用基礎貨幣對沖外匯,但會使得準備金率的效用被大幅弱化。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構建科學、完善的匯率機制,推動貨幣匯率雙向浮動。
(三)綜合運用多種政策
近年來,我國經濟呈現出高速發展態勢,在現有階段,我國依然需對經濟實施宏觀調控,然而,若僅有一種政策,則很難達到預期調控效果,因此,可采用貨幣與財政等多項政策,共同進行調控。譬如,為降低貨幣供應量,一方面,可加大存款準備金率,另一方面,提高再貼現率與市場業務賣出債券。除此之外,央行還需結合具體情況,制定科學、有效的貨幣政策,以此保障我國金融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存款準備金率是央行調控貨幣供應量的重要工具,在未來的運用中,應當注意與其他政策間的協調配合,充分發揮政策的效用。長期來看,準備金率調控職能將會被不斷弱化,銀行應當盡快構建健全貨幣政策體系,結合多種金融制度與政策工具,約束貨幣供應增長,增強利率調整的有效性。本文針對現有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以期對保障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運行作出微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