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林儉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取得為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經濟的發展方式也在不斷轉變,為了能夠減輕稅負不再重復征稅,國家出臺了營改增政策,目的是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達到一個完整的稅收制度。為了研究實行營改增稅收制度后對我國財政經濟有何影響,本文對營改增引發的財政經濟效應進行詳細分析。
【關鍵詞】財政;稅收;營改增;效應
一、前言
“營改增”是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簡稱。簡言之,營業稅就是對在我國境內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或銷售不動產的單位和個人,就其所取得的營業額征收的一種流轉稅。增值稅就是以商品(含應稅勞務)在流轉過程中所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而征收的一種流轉稅。
“營改增”是我國1994年分稅制以來的又一重大稅改舉措,其目的就是為了公平稅負,避免重復征稅,減輕企業負擔,同時也為更好地保障和提高國家的財政收入。其必要性及現實意義、戰略價值,諸多專家、學者、企業家們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出發,從不同的研究視角,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了諸多頗有建樹的觀點與見解,為“營改增”從試點到局部、從局部到全面推廣實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實踐經驗。
“營改增”最初是在上海開始試點,隨后開始在全國實施,在稅務的征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不論是從理論的角度分析,還是從實踐的角度分析,它都是稅制改革本質上的改變,對社會各方的財政經濟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影響財政政策的制定。
二、營改增的減稅效應
在2016年5月1日營改增開始全國范圍內全面實施,實施營改增政策后只對增值的部分進行納稅人納稅,從制度的角度來說有效的避免了重復征稅,也可以使企業成本大幅減少,這樣就消除了之前的稅收制度不是完全統一的現象。首先,在新增的一些不動產方面都已經全部列入了營改增抵扣的范圍之內,這樣一來收益的企業就很多,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其次,原來的稅收稅率和現在相比,營改增后有一部分生活服務行業的稅率是有所降低的,同樣也達到了國家想減稅的效果;第三就是在一些新增加的試點的一些行業原有的一些優惠的政策還是繼續存在的。
三、“營改增”對企業稅負的影響
“營改增”實施后,可補充減稅政策的不足,呈現出減稅幅度較大的特點,對企業、行業與產業的稅負造成影響。
(一)企業稅負
“營改增”在企業試點后,可以帶來減稅效應。企業未實施“營改增”前,服務企業需繳納各項稅款,包括營業稅、增值稅等,而營業稅與增值稅都無法直接扣除,容易出現重復征稅的現象。而企業需要繳納的營業稅包括兩部分,一是企業自身的營業稅,二是購人服務產生的營業稅,“營改增”落實后,二次營業稅與增值稅可以直接在服務企業的銷項中直接扣除,防止服務企業和上游企業重復征稅,所以可降低企業的稅負負擔。
(二)行業稅負
“營改增”在某類型企業的應用后,可以減少稅負,但這一情況并不會出現于所有的行業中。比如以交通運輸業為例,其整體稅負上升的原因是,營業稅的征收從3%提升為11%,且進項稅款的減稅部分與稅率增加的部分有很大差距,但如果把整個行業細分,可以分成航空運輸、陸上運輸與水上運輸,航空運輸需要使用大量的燃油,并定期進行設備的維護與機器的維修,這些都可以歸到減稅的范圍,稅務有較大的減幅,陸上運輸可以減稅的范圍較小,且道路的路面收費也是稅務征收的范圍,增加了企業的負稅,水上運輸在“營改增”開始前,已經購買了大量的設備,后期不會因為設備的因素導致稅負增加,所以稅負明顯減少。
(三)產業稅負
“營改增”不僅可以避免重復征稅,也可以減輕產業鏈稅收的負擔。其稅負變化分為三種情況,而在這三種情況下,企業均為一般納稅人,一是下游企業不屬于增值稅范疇的納稅人,如果企業稅負出現變動,產業稅務也將發生改變,二是下游企業歸于增值稅的范疇,企業、下游企業稅負的變化將決定產業稅負的變化,即企業稅負增加,產業稅負減少,三是下游企業歸于增值稅的范疇,下游企業的稅負明顯超過上游企業,“營改增”在下游企業的應用的效果將優于上游企業,有很好的激勵作用。
四、“營改增”對企業財政收入的影響
(一)財政收入
“營改增”政策實施后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結構性減稅,所以,它可以增加或減少各省市的財政收入,減少稅負在所有財政收入的比例,比如江蘇省、浙江省等。在試點結束后,江蘇省的稅負繳納金額減少了100億元,浙江省為60億元,相對應的則.政收入有金額不等的增加。而這些省份有大量減稅的原因是,進行“營改增”試點的企業需要上繳的營業稅近乎所有營業稅的30%,但這些省份的企業幾乎達到了50%,所以,“營改增”實施后有大量減稅,并帶動了財政收入的增加。如此,可以總結出,“營改增”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實現財政的增收。
(二)財政補貼
企業實施“營改增”后,雖然有將近九成的企業都實現了減稅,但剩下的企業依然會面臨稅負增加的情況,而稅負增加多以一般納稅人為主。其原因是,實行“營改增”的企業大多規模較小,最初征收營業稅的比例是5%。,隨后調整為3%,實現了減稅,但其他規模的企業可能出現稅負增加的情況。對于這類企業,設立試點的區域會為其提供財政補貼,如此,既增加了稅負的支出,也會增加政府的財政支出。
(三)則.政分擔
“營改增”的財政減收可以以負擔主體為切入點展開分析,把整個負擔分成三部分,分別由中央、試點地區、有關地區共同承擔,這一過程中企業的增值稅由地方政府承擔,下游企業的增值稅由中央、地方承擔,前者為稅額3/4,后者是稅額的1/4。
五、產業轉型
(一)主輔分離
實施“營改增”前,企業內部門的對外提供服務時,無須繳納營業稅,但如果服務部門與企業脫離,服務形式就會從內部服務變為外部服務,需要繳納營業稅。即“營改增”落實后,服務部門獨立,為原所屬企業提供服務后需按照比例繳納稅款,但這部分稅負可以抵扣,不會因為部門獨立增加企業稅負。如此,可以清除主輔分離的故障,讓很多有重要價值的部門從企業中分離出去,創造更多的價值,加快企業轉型。
(二)服務外包
當下,對于一些可以進行服務外包的行業,企業會把部分不重要的工作外包,并已經形成潮流,但外包帶來的稅務明顯多于企業本身的稅務,所以服務外包的發展水平較低。而“營改增”實行后,雖然外包依然會帶來稅負,但可以從企業增值稅的進項稅中扣除,不會對企業造成較大的影響。如此,可有效消除外包發展的阻礙,減少稅負,并實現了生產制造與服務專業的統一。
(三)服務制造
隨著科技的發展,很多制造企業開始轉變自己的經營理念,從生產型向服務型轉變,并逐步形成服務型制造企業。這類企業的經營特點是;把核心以外的業務外包,并接受其他企業的外包業務。其在“營改增”實施前的稅負情況是;很多稅款相互滲透,之間沒有明確的界定,不利于稅款的增收,增加了企業的稅負。“營改增”實施后,對產品與服務的增值稅有了明確的劃分,不會再出現增值召之無法區分的情況,而其也建立了增值稅的抵扣機制,消除了重復征收的矛盾。如此,可以讓服務型制造企業的服務更加精細化。
六、結束語
營改增的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積極財政經濟效應是通過相關聯動效應產生的。對于大多數企業而言,營改增的推行減輕了企業的稅負。因此,企業可以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經營細化及高新技術引用與研發等方面。長此以往,我國的產業結構化發展水平將發生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白彥鋒,李思暢.全面營改增的經濟效應分析與前景展望[J].公共財政研究,2016(06)
[2]林明花.“營改增”的財政經濟效應探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6(07)
[3]靖天儀,桑笑.我國“管改增”的財政經濟效應[J].現代經濟信息,2015(04)
[4]王凌月,史依靜,陸佳烽,等.“營改增”的財政經濟效應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