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玲
【摘要】統一的會計準則能夠使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會計核算統一起來,同時在處理跨國公司經營的會計問題時,使問題得到簡化。但是,不同的國際具有不同的國情,在會計準則趨同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結合中國的制度、社會和經濟環境,使國際趨同的會計準則具有中國的特點。
【關鍵詞】會計準則;國家特色;環境
會計準則是對會計人員從事的工作作出規則與指南,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準則:財務報表、會計工作和會計核算。會計準則分別對財務報表的格式制定、編輯給出了相應的規范規則;對財務會計人員在工作中應該依據的原理、思想、宗旨、技術要求等制定了規則;制定了財務會計人員在核算過程中規范化計算和處理數據的標準。
一、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中形成中國特色的必要性
當一個國家的會計準則與國家環境相協調,則其會計準則能發揮相應的作用的;反之,則不能起到其相應的作用。會計準則應當符合、滿足中國的經濟體制、法律體系、國家政策和人文環境。中國會計準則的建設和發展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制約:會計準則的服務對象、經濟發展程度、歷史遺留問題和對外投資政策。
中國會計的服務對象是公有制為主體的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有著雙重身份,既是投資者又是管理者。因此,會計準則的制定需要考慮到這一特殊情況。從經濟發展程度來看,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市場經濟體制不如西方發達國家完善,生產力不如西方國家發達。所以,在制定會計準則時,會考慮中國的市場經濟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特點。我國的經濟體制是從計劃經濟轉變而來的,因此政府對市場的調控和干預力度比西方國家大,對能源的調度、物價的調節等方面較為顯著。會計準則的制定也會體現出這一點。另外,我國的對外投資政策也會對會計準則的制定蟬聲影響。在會計準則的制定中應該體現出我國吸引外資來華投資的傾向。
二、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中形成中國特色的可能性
首先,中國的會計準則受國家政策的影響較大。我國正處在不斷擴大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因此許多會計準則或制度的制定都慢慢向國際靠攏。外國資本通過合資等一系列模式與中國企業進行合作,實現共贏。對此,會計準則會因此作出調整。
其次,投資主體的多元化需要對會計準則作出調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中國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投資來促進經濟的不斷發展與轉型。而不同的投資者對于會計信息類型的需求也逐漸復雜,結構性需求日益龐大。這都要求會計準則能適時作出調整以適應經濟的變化。
再次,法律體系的特點要求會計準則必須適應。在會計規范體系中,會計法是高于會計準則的。所以,會計法是會計準則制定的紅線。并且其他方面的法律對會計準則也具有強有力的約束作用。中國的法律體系(包括會計法)是明顯帶有中國特點的,因此會計準則為了符合法律體系的規范,必定帶有中國特色。
第四,會計人員素質的提升也為會計準則的發展提供了基礎。隨著我國會計教育的發展,為我國的會訓人才提供了大量的支持,促進了會計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會訓人員是在中國環境下培養和教育的,因此他們思維方式等都具有中國的特點。所以在會計準則的發展過程中,會訓人員的中國特點會帶人到會計準則中去。
此外,中國文化中的集體主義會引導會計準則將國家利益放在主導地位的行為模式。這也會使會計準則打上中國烙印。
三、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中形成的中國特色的現狀
我國會計準則的服務對象定位于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的主要債權人是國家銀行,而國家銀行是歸政府所有的。所以,“為了滿足國家宏觀管理要求,,成為了企業會計準則中的首要目標。西方國家把會計準則的服務對象定位于大眾投資者和債權人,是因為西方國家大多是私有制國家。而中國的定位是因為公有制為主體的中國特色。
會計準則取代會計制度緩慢進行中。中國的經濟體制是從訓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會計制度是計劃經濟的產物。相比會計制度,會計準則更適應市場經濟體制。會計準則向會計制度的轉變中,需要涉及到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能、判斷技能以及硬件配套設備等。因此,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并存的現狀還會持續。
市場機制的不健全使得會計準則作出讓步。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監督管理體系還不健全,導致不規范的市場行為屢屢發生。而這些行為的發生是由于上市公司與國有企業之間的利益關聯,以完善市場經濟為基礎的會計準則(如公允價值準則)不得不作出修改。
四、促進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中形成中國特色的對策
首先,應該樹立規范的會計準則觀念。要規范會計準則,樹立良好的觀念,需要企業有內部和外部的監管機制。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會計工作環境,完善會計員工的崗位職責,擬定賞罰機制。充分利用國家和社會的監管力量,提升企業的外部監管力度。
然后,應該建立健全適合我國環境的會計準則。需要健全法律法規體系、會計準則擬定程序、會計準則相關機構、會訓準則補充修改機制等。
最后,需要吸收與借鑒國際會計準則。適度擴大會計準則制定的人員范圍;借鑒國際會計準則制定的形式和程序;適度擴大會計準則的規范范圍;增強會計準則實際操作性。
參考文獻:
[1]王萍.會計準則國家化與國際化的沖突與協調[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1(24)
[2]李紹燕.試論中國會計的國際化和國家化[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1)
[3]宋景梅.試論會計的國家化與國際化的發展趨勢[J].經濟師,2000(7)
[4]方選斌,周加來.試論會計國際化與國家化[J].財貿研究,2000(4)
[5]姜永德,龔曉利.會計國家化與國際化之我見[J].會計研究,1998(11)
[6]王天舒.會計準則國家化與國際化[J].遼寧經濟,1998(5)
[7]向明.既要國家化又要國際化[J].財會通訊,1998(1)
[8]何亮,康德彬,雷英.中國會計的國家化與國際化之探討[J].事業財會,1999(2)
[9]代錦東,戴錦元.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體系與國際會計慣例的協調[J].商業研究,2002(17)
[10]孫世攀.略論我國會計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問題[J].中國農業會計,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