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志德
發展現代農業、構建農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的愿景,引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途徑是打破城鄉之間的一切人為壁壘,疏通更多的可行渠道,促使必要的城市要素與農村本土要素有機結合,形成適合城鄉消費人群多樣化需求的有效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將農村打造成特色鮮明、具有持久吸引力的城市居民旅游休閑消費市場。
在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字總方針中,“產業興旺”處于最重要的地位,它是整個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和保障。與2005年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字總要求相比,二者在形式上粗看很相似,都涉及5個方面,而且都將農業問題放在首位。所不同的是,在新農村建設目標中提的是“生產發展”,而在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中提的是“產業興旺”。盡管都針對農業,然而這種提法上的變化卻反映出前后兩者在內涵、目標和本質上的重大差別。同為經濟學概念,“生產”偏微觀,指的是將投入轉化成產出的活動;“產業”偏中觀,比生產高一個層次,其內涵也豐富得多,直觀定義是同類型企業的集合。
產業的概念是由英國經濟學家費希爾于20世紀30年代提出,后經另一位經濟學家克拉克加以運用和發展,主要用于三次產業分類。產業在英語中與“工業”是同一個詞(Industry),這件事情本身就意味深長。產業概念的出現就是為了解釋工業革命之后復雜的經濟現象,封閉落后的傳統農業不需要產業這個詞。現代經濟以企業為微觀主體,不但數量巨大,類型也千變萬化,層出不窮,作為同類型企業的集合,產業分化越來越快,產業異質性越來越強,產業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這些特征都是單一傳統農業所不具備的。由此可見,當我們從產業角度,而不是生產角度去談農業的時候,已經不自覺地被帶入到“現代化”的語境當中,所強調的不僅是農業現代化本身,同時還涉及農業與其他相關產業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將產業興旺的基本內涵理解為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發展現代農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應該是恰當的。
什么是現代農業?最流行的定義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形成的社會化農業。當然,這也是對現代農業最基礎的理解,強調的是先進科技和工業裝備的普遍采用,算是現代農業的“早期版本”,大致對應發達國家20世紀后半葉的農業發展水平。隨著農業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信息化的影響和滲透、產業體系的日臻完善以及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現代農業出現了許多升級版本,人們對現代農業的理解也不斷加深,目前傾向于把現代農業看作是以農業為主體的龐大復雜的產業體系。
現代農業客觀上要求與產業有關的生產要素在農村區域集聚,這種集聚的條件并非總能滿足,以致出現鄉村凋敝或者衰退。此種情形甚至在英美等發達國家也曾有過,工業革命早期,鄉村農業要素凈流出,在隨后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鄉村呈現蕭條狀態,農業發展極其緩慢,直到城市工業化基本完成之后,農業現代化才得以很快實現。導致這種情形的外在表現是生產要素難以在農村區域有效集聚,內在原因是通過分工和專業化提高效率容易在工業領域實現,卻難在農業領域做到。工業和農業的比較優勢存在懸殊差距,只有等工業發展較為充分,工農業邊際效率差距縮小,資源和要素才能重新向農業轉移。中國城鄉產業發展的故事背后也存在上述機制,當然還疊加著特殊的國情背景,那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為支持重工業發展,在計劃經濟體制保護下形成的城鄉壁壘。在上述制度安排下形成的二元經濟結構積累了太多的要素流動障礙,以致改革開放40年也難以完全化解。
鄉村凋敝或者衰退的本質是單一傳統農業對勞動力的容量有限,大量農村勞動力滯留鄉村,或者閑置或者到城市尋求出路。人們離開農村和留在農村的理由其實是一樣的:農村產業不發達,留不住人,人走了村莊也就空了。只有現代農業發達,農業產業體系構建好了,適合于農村地域的產業活動紅火起來,才稱得上“產業興旺”,鄉村振興才有希望。可見,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
在土地、勞動、資本、企業家才能四大生產要素中,農村和城市各占其二,又各缺其二。農村擁有廣義的土地(農地、建設用地、景觀資源、生態環境、鄉村文化)和勞動(農村人力資源),缺少的是資本、企業家才能,與城市相對富裕的兩大要素正好互補。發展現代農業、構建農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的愿景,引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途徑是打破城鄉之間的一切人為壁壘,疏通更多的可行渠道,促使必要的城市要素與農村本土要素有機結合,形成適合城鄉消費人群多樣化需求的有效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將農村打造成特色鮮明、具有持久吸引力的城市居民旅游休閑消費市場。
為此,建議在如下三個方面出臺政策加以推動:
第一,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推動土地流轉。按照“三權分置”原則,抓好農業用地和農村宅基地的確權工作,維護農民財產性收入不受侵害;完善農村土地價值評估體系,規范農村土地市場交易,推行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貸款。
第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大力推進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社會化專業服務組織建設,引導涉農工商企業到農村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更多社會主體到農村創新創業;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創新職業農民培訓方式,提高教育培訓質量和效果。
第三,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創建農業品牌。積極推廣生態循環、綠色高效農業技術,推動農產品可追溯管理體系建設,嚴格執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加強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重視農業品牌建設,積極打造區域性農產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