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才
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要順應這個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是農村發展方式的創新,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
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學思踐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實現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發展方法、發展動力、發展舉措的全面創新。
第一,實現發展理念創新。在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中,城鄉分割、體制分割、區域分割、政策分割、治理分割,分割導致差異,差異導致失衡。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唯“三農”而“三農”,已不能解決“三農”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諸多矛盾也日益顯露出來:資源與環境、數量與質量、生產與市場、規模與銷售、需求與供給、效益與期望之間的矛盾,既反映了歷史長期沉淀的深層次問題,也折射出新時期發展所肩負的歷史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農村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相對更為突出,矛盾更為尖銳,治理難度更大。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一是從體制機制的改革來看,需要牢固樹立城鄉一體的發展理念,革除一切阻礙農村發展的各種體制機制分割的樊籬,在新發展理念中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協調發展、共享發展、包容發展、一體發展,促進城鄉互融和城鄉共贏;二是從區域有序動態平衡發展來看,需要牢固樹立區域協調發展理念,通過區域的強優發展、特色發展、選擇差異性發展,弘揚各自獨特優勢,縮小區域性發展差距;三是從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和彰顯“三農”特點與優勢來看,需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
第二,實現發展方式創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農村經濟發展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要從粗放型發展方式轉變為精細型發展方式,要從“犧牲型”發展方式轉變為“綠色型”發展方式,要從數量型發展方式轉變為質量效益型發展方式,要從“靠天吃飯”的“波動型”發展方式轉變為可持續穩定型發展方式,要從無序型發展方式轉變為現代管理型發展方式。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要順應這個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是農村發展方式的創新,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
第三,實現發展方法的創新。解決“三農”問題,應實行目標導向、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制度導向的方法,腳踏實地解決實際問題。
目標導向的方法。眾所周知,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農村開始的,農村改革要求“城鄉融合”,農業的現代化,農民的市民(居民)化,農村的城鎮化,全面實現城鄉一體。沒有農村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大農村是大社會,到了我國實現城市化國家之時,“小農村”仍然是大社會,農村改革發展的方法無疑是“統籌、協調、共享、共榮”的城鄉一體發展之路,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又是一個目標統一的價值取向。只有按照目標發力,才能避免走彎路,才能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直到全面建成現代化的漫長過程中,城鄉一體的奮斗目標,是創新發展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問題導向的方法。問題導向既是思想方法、研究方法,也是工作方法、領導方法。問題導向體現在治國理政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體現在領導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振興鄉村、解決“三農”問題是一個需要解決面臨的大量問題、不斷解決新產生問題的艱巨過程,是問題的復雜性嚴峻性超乎尋常的重大實踐。堅持和善于運用問題導向的工作方法,用問題的針對性有效性導引工作、配置資源,找準問題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的放矢,攻堅克難,使矛盾不斷朝著良性運動的方向發展。
需求導向的方法。我國農村正處于全面變革的關鍵時期,既面臨著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又必須在更高層次、更高意義上考慮農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新的重大關切和具體訴求,讓農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
制度導向的方法。制度的力量具有創造性、穩定性和持續性。“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一個重大的制度創新,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制度導向,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治本之策。
第四,實現發展動力創新。農村發展的動力機制來自哪里?從人的主觀能動性來看,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動力,創新驅動、獲益驅動和文化驅動。創新驅動,包括制度創新、體制創新、機制創新、治理創新、科技創新、經營體系創新等激活發展的生產生活要素和社會要素。獲益驅動,在農村創新發展中,必然釋放出改革紅利、政策紅利、生態紅利、資本紅利、人居紅利、社會紅利,激發獲益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根據人口轉移規律,我國已進入人口加速集聚發展階段,從經營管理上拓展了農業農村發展空間,為城鄉互融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文化驅動,對于中國這個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農業大國而言,農村無疑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紅色文化的沃土;在中國改革開放先行軍的農村,無疑也是改革文化的沃土;隨著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現代農業文明建設等現代建設工程的不斷推進,這種獨特的創新鄉土文化優勢是農村興旺的源動力。
第五,實現發展舉措的創新。一是明確強調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不僅是對農業農村發展重要性的肯定,更是解決“三農”問題的行動指南,是發展力、領導力、行動力的重大創新。二是“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這是振興鄉村的關鍵與保障。三是明確了改革重點,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總體要求。四是實行政策引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五是指明了發展路徑,強調“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六是強調農村社會化治理的重要性,“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七是創造性地提出了“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上述系列舉措,既著眼長遠又立足現實,既突出創新發展又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既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又創新各種積極因素,既明確實施主體又強調懂農愛農的服務要求,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的重大抉擇和關鍵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