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祥
大刺鰍屬于鱸形目刺鰍科刺鰍屬,俗稱納錐、石錐、粗麻割等,主要分布在南方的長江、珠江水系,棲息于有石塊的江河底層,或岸邊有水草的深潭石縫處。大刺鰍肉嫩味佳,無肌間刺,營養價值高,深受消費者喜愛。大刺鰍一般在50克時就達到商品規格,目前市場零售價在150~200元/公斤。
1.外部形態。大刺鰍體細長,稍側扁,尾部甚扁薄。吻極尖,前端有1個尖長的吻突。口裂淺,具細齒,有眼下刺。體鱗甚細,背鰭基長,前部由35枚左右游離短棘組成,臀鰭具棘2枚,且為連尾鰭。胸鰭短圓,無腹鰭。體背側灰褐色或黑褐色,腹部灰黃色,頭背正中多有1條黑色縱帶,頭側由吻端經眼至鰓蓋上方也有1條黑色縱帶,向后常斷裂為1縱行黑色斑點,沿背鰭基底伸達尾鰭基底。體側有多數塊狀網紋或縱波紋。
2.食性。自然條件下,大刺鰍以動物性餌料為主,主要食物為水生昆蟲,喜愛的食物為蜉蝣目類,也喜食魚蝦、魚卵,有時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捕食水面上的食物時,咬住獵物的瞬間發出“啵”的聲響,反應迅速。
3.生活習性。大刺鰍棲息于礫石底的江河溪流中,常藏匿于石縫或洞穴中。屬溫水性魚類,適溫范圍7~33℃,最適水溫20~29℃。當水溫降到18℃時,食欲開始減退,攝食量減少,活動量也隨之減弱。到15℃時,其食欲大為減退。隨著溫度的繼續降低,大刺鰍將停止攝食。水溫約7℃時,大刺鰍將死亡。大刺鰍一般白天潛伏在水底,夜間到淺水區捕食。在池底放入PVC管或竹筒等遮蔽物,大刺鰍會成群躲在管內,相互之間沒有殘食現象。
4.繁殖習性。大刺鰍性成熟年齡一般在36~48月齡,屬分批產卵類型。產卵期為5月底至10月初,產卵高峰為7—9月,產卵水溫一般在25℃以上。卵具有弱黏性,能黏附在水葫蘆等水生植物的根系或葉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