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彤
【摘要】根據現代農業的發展目標,分析數據注入引發農業形態改變的形式、做法、成效。根據數據注入農業的四方面問題,提出五條建議。
【關鍵詞】數據注入 現代農業 形態改變
不管是對農村基本情況的數據統計、產業規模和樣式的規劃,還是土地確權和進行三權分置、農產品的流通和糧食產業轉型升級,大數據的注入,都帶來了巨大的形態改變。
1 農業網站大量增加并成功運營
1998年中國農業網站僅二百余家。2017年農業網站達10萬多個。2015年全國農村電商銷售額已超過1400億,僅在淘寶、天貓平臺上注冊的農村網店數就超過180萬個。到2016年,中國農村網購市場總量突破4600億元。京東、阿里巴巴等網站則專門開辟了農產品銷售頻道。總體來說:中國農業網站數量呈線性增長模式,國內網站總量呈非線性增長模式。
2 全國農業產業化組織規模增大
截止到2015年底,全國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達38.6萬個,輻射帶動農戶1.26億,農戶從事產業化經營戶均增收達3380元。2015年,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科技研發投入達537.3億元,擁有農業科技人員60萬人,超過1/4的龍頭企業科技研發投人占企業年銷售收入的1%以上。在科技帶動下,截至2015年底,全國各類龍頭企業12.9萬個,銷售收入9.2萬億元,同比增長6.4%;凈利潤5500億元,同比增長3.2%。
3 電商為精準扶貧搭建平臺
各大電商紛紛聯合地方政府、當地企業共同構建區域特產發展鏈條,促進當地農副產品產業升級,做好農產品上行工作。幫助貧困地區優質農副產品打出品牌、開拓市場,促進縣域經濟發展。設立農村電商生態中心,并根據與國務院扶貧辦簽訂的合作協議,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多種工作崗位。
4 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全程溯源
通過在農產生產區域部署多種傳感器,可以全自動地實時采集與農作物生長相關的重要環境信息;通過標準化流程記錄和規范種植過程中的化肥和農藥使用情況,記錄農產品各個生長關鍵時期的圖片形成溯源檔案;通過視頻監控記錄作物生長的每一個時刻,可實時查看也可以查看過去任何時刻的歷史視頻。通過條形碼及二維碼的方式給產品包裝進行標識,實現對完整業務鏈的全程監控,最終使消費者能夠通過手機客戶端掃描產品包裝上的二維碼可查看農產品全程溯源檔案。
5 統計處理三農基本情況云數據
全國農業經營戶20743萬戶,其中規模農業經營戶398萬戶。2016年末,全國調查村中能夠正常使用的機電井數量659萬眼,排灌站數量42萬個,能夠使用的灌溉用水塘和水庫數量349萬個。這些數據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農業生產經營向規模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大幅增加,機耕、機播、機收等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農田水利設施不斷完善,設施農業數量增長迅速。
6 農村網絡零售和服務型電商快速增長
2017上半年農村實現網絡零售額5376.2億元,其中實物型網絡零售額3286.4億元,服務型網絡零售額2089.8億元。2017上半年農村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38.1%,高出城市4.9個百分點,農村在全國網絡零售額中占比為17.3%。在服務型行業中,在線旅游、休閑娛樂、在線餐飲引領服務型電商發展,分別實現網絡零售額841.9、81.7、689.5億元。
7 為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提供便利
通過電商為農民提供全農業生產和收購服務,完成農產品銷售服務,建立眾籌平臺,帶動產業升級發展。打出了模式、品牌,開拓了市場,增加了收入。2016年廣東省惠州博羅縣種植甘蔗3310畝,當地政府借力“互聯網+”農村電商平臺,在網上發起“綠色微笑·愛心助農”甘蔗義購活動,于1月18日至30日,分三批次在網上銷售石壩甘蔗。在18日義購首日,短短一天就賣出近2萬斤甘蔗。12天即銷售甘蔗1200畝。
8 政府利用數據進行宏觀調控
國家發改委于2018年3月底,發布通知,要求東北三省和粵蘇浙三個東南沿海經濟較發達地區進行對口合作,為農業復蘇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
十九大以來,全國各省市紛紛出臺了關于“互聯網+農業”的宏觀指導政策。各地著力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遵循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創新機制、創新措施,推進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穩定。瞄準中高端市場,完善農產品質量監測追溯體系,建設區域性農產品配送中心,培育知名農業品牌。抓好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促進園區提檔升級。引進和培育一批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壯大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培育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股份合作社。
9 統籌加快農副企業升級
只有堅持問題導向,強化改革創新,加快糧食產業經濟轉型升級,才能實現結構優化、動能轉化、持續發展。加快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實現加工流通增值,可以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目前山東、湖北、安徽、江蘇、廣東五省糧食產業年工業總產值均超過2000億元;其中,山東省突破3600億元,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糧油加工企業達到523家,過100億元的4家,支撐了當地經濟發展。
10 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
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支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近年來,財政部在持續加大支農投入力度的同時,注重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積極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積極拓寬資金籌集渠道,爭取將更多的真金白銀投到鄉村振興上。
數據注入農業,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但農業電商經營模式有待探討,農民企業家的商業精神有待完善,互聯網農業帶來了食品安全問題,存在假借農業經濟的金融亂象。因此需要注意以下五個方面:(1)注重求新思變,敢問新路,建立有利于發展、培養和吸引入才的制度體系;(2)培育互聯網思維,農業經濟的社會活動事夠網則網,能加則加,線上線下結合;(3)遵循先發展后規制的經濟規律。避免社會利益的高度分化;(4)發展農業戰略新興產業,加快布局;(5)統籌兼顧,符合發展規律,避免冒進。
參考文獻:
[1]趙國洪.我國農業信息網發展框架的研究路徑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1(21).
[2]瞿曉靜.農業網站的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5.
[3]蔡瑞林,唐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與農地非農化的協同度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