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宗偉
摘要:歷史是初中教學課程中的重要課程之一,初中是接觸歷史這一門學科的第一步。所以教師應改變教學方式,采取多元化的方法,拋棄傳統的、單方面的依靠老師課堂講解的歷史教學方式,進行歷史改革創新,讓歷史教學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手段;優化;策略
一、優化歷史學習資源,豐富學生知識視野
在教學中,可要求學生在閱讀歷史素材過程中,嘗試運用多樣化的學習資源補充形式來優化學習過程。首先,可運用互聯網絡來查閱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歷史背景,了解歷史事件在社會發展中的原因以及過程。其次,利用圖書、雜志、網絡等資源來查閱與歷史知識要點相關的背景知識,深化認知感悟。再次,利用現代最新歷史研究資料來搜集整理有關歷史學習內容,不斷提高歷史研究的價值意義。
優化歷史學習資源,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知識視野。例如,在川教版(下同)八年級第九課的“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學習中,可利用學生對上述兩個歷史事件了解不夠透徹,來鼓勵學生運用多樣化的形式來豐富歷史背景知識。首先,建議學生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輸入關鍵詞“五四運動”,要求學生能夠歸納整理與該事件相關的背景知識,尤其是其中的核心內容。其次,教師整理出中共歷次召開的代表大會資料,尤其十五大以來一些背景資料,要求學生能夠從圖書或者其他電子讀物中整理“中國共產黨成立”相關背景資料。再次,要求學生能夠對“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思考探索,并能夠利用現代研究資料來予以證明自己的研究成果。
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學生的學習激情和興趣是推動其學習探究的有效動力,也是彰顯歷史課程教學人文性的重要體現。從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來運用多樣化的形式進行教學,不僅體現了學生是歷史課程學習的主體地位,更激活了學生歷史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以學生的學習需要為出發點,尊重他們歷史學習的個體差異和發展不同,運用情感激勵和創設自由學習環境等方式來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程學習。首先,營造自由學習的學習環境氛圍,讓學生能夠從枯燥的背誦記憶學習歷史痛苦中解脫出來,建議學生運用多樣化形式快樂學習。其次,允許學生能夠對歷史學習中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質疑,鼓勵學生運用探索搜集的方式來探究歷史學習。再次,利用成果展示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信心,讓學生的歷史學習激情和興趣始終保持高漲。
學生的歷史學習激情在不斷被尊重和信任的背景下,更能夠予以激活。例如,在八年級第12課“紅軍長征”教學中,可要求學生通過影視資料、詩詞歌曲、歷史文物等方式來了解有關“紅軍”與“長征”的相關背景知識。教師可將學生在搜集整理過程中的研究成果,以實物展覽的形式來體現,讓學生能夠對“中央紅軍進行戰略轉移偉大決策”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感悟。同時,可通過撰寫小論文形式來鼓勵學生深入學習探究,激發學習潛能。
三、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實踐告訴我們,教學過程不是預設不變的,課堂教學中的生成具有偶然性,在課堂中常常會出現學生智慧的閃光點。“每個學生都是一座金礦,都蘊藏著很大的潛力,等待著有愛心和慧眼的老師去挖掘?!币虼艘岣邭v史課堂的有效性,教師應該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理念與方法,在課堂中向學生提問,鼓勵學生討論、辯論,引導學生去思考、推理、判斷和合作探究,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去嘗試。在課堂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意見,相信學生的能力。這樣會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積極參與學習,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甚至敢于向教師挑戰。在課堂中通過師生對話、交流可加深師生感情,從而把隱藏在學生內心深處的學習潛力激發出來。
四、重視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傳統的歷史課堂講解模式下,“你說我聽”,如果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則教師不但可以運用聲音和文字“說歷史”,還可以利用圖像、動畫、視頻等讓學生“觀歷史”,對于提高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實現課堂的高效性和多樣化有很大的優勢。
筆者在講解甲午中日戰爭一課時,就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大量的歷史信息傳遞給學生,不僅包含了教材的內容,還在歷史邏輯上有所體現: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原因,知識點主要是書本信息,而戰爭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邏輯關系則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的;通過給學生播放《大國崛起》系列片,讓學生對近代的屈辱歷史有一個直觀的了解,而以中國再次崛起的過程讓學生產生責任感和使命感,對于后續的現代史的講解也會起到鋪墊作用。
五、重視史料的運用
歷史的有趣之處就在于它的生命性和生動性,歷史教材由于篇幅、教學重點等的限制,主要是歷史事件的簡單講解,而對于歷史事件的史料例證則引入較少。歷史教師要對史料充分重視,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史料輔助學習,學生從史料中發現歷史事件的內在邏輯,探究歷史的脈搏,尋找歷史事件的真實感,發現歷史的趣味性,可以更好地融入歷史學習中。
史料的運用要講究策略,如果運用不合理,則反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首先,要根據教材內容選擇史料,有些教學內容在教材上只有歷史結論的體現,而沒有講解歷史過程,學生難以理解,這時教師就需要尋找一些佐證材料,做到論從史出。在史料的講解中,教師要對閱讀方法進行指導,逐句閱讀,尋找關鍵,對于一些難懂的字、詞、典故等,要幫助學生解疑。其次,教師要通過史料的閱讀和分析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讀懂讀通材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尋找史料中的有效信息,結合史料內容回答問題。例如,筆者在講鴉片的危害時,給出了史料,讓學生從具體歷史資料中了解鴉片究竟是怎樣損害身心健康、怎樣導致吏治腐敗、怎樣導致戰斗力下降、怎樣使大量白銀外流、如何使清政府陷入統治危機的,方便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參考文獻:
[1]秦永文.《淺談初中歷史興趣教學法》,《新課程·中學》,2014年10期
[2]吳培德.《淺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科學時代》,2012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