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申法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最顯著特征是突出農村產業發展,發展農村產業的基礎是發展特色優勢農業,發展特色優勢農業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要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強農業自主創新能力、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深化農業體制改革、打造農業人才隊伍等方面積極探索,尋找有利于縣域特色農業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特色農業;農業產業化;農業品牌
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十九大報告》重要亮點之一就是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三農”工作的總綱領。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的最顯著特征是突出農村產業發展,產業興旺是農村振興的基礎,進行農村土地及產權制度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其目的就是進一步加快農村產業發展。安徽省肥西縣雖然是工業強縣,但卻是傳統的農業大縣,自然條件優越,在發展農業特色產業中應大有作為。特色農業是指人們充分利用特定區域的農業資源開發出經濟價值高、相對收益高、品質上具有競爭優勢的農產品,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農產品多樣化的需要。其關鍵在于“特”,即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人強我特。其是以特色農產品為核心,特色產業為依托,特色資源為基礎,特色技術為主導的一個系統工程,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獨有的特效性、一定的規模性和良好的綜合效益性。近年來,肥西特色農業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也存在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力度不夠、科技自主研發能力不強、保障服務體系有待完善等問題,針對問題和縣域特點,深入探究縣域特色農業發展路徑,對提升縣域競爭力意義重大。
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特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抓住國家強農惠農政策,整合扶持資金,加強路渠、涵管、排灌等田間設施建設,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提高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要大力發展節水農業,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小型灌區節水改造工程,鼓勵農民采取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形式,參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通過完善和推廣“以獎代補”機制,調動開展農田水利建設的積極性,為特色農業發展奠定基礎。加大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土地整治、測土配方施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特色農產品生產的機械化耕作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達到“地成塊、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的現代農業標準,實現“旱能灌、澇能排、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目標。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和田園綜合體建設,用現代工程手段裝備農業,加快日光溫室蔬菜、水果、花卉大棚、噴滴灌等設施栽培、種子種苗設施繁育和農作物水肥一體化基地創建,實現特色農業的高效、環保、融合和可持續發展。
二、構建特色農業產業鏈,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把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作為推進特色優勢產業集聚升級的根本途徑,整合資源、聚集優勢,發展特色企業。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和政策扶持作用,以肥西現有企業為基礎,培育一批糧油、繭絲綢、肉禽和花生以及葡萄加工企業,形成共同發展的特色農產品加工格局。推廣以“龍頭企業+中介服務組織+農戶”為主的經營組織模式,建立完善利益聯接機制,發揮龍頭企業在技術開發、引進、示范和推廣等方面的主導作用,支持龍頭企業發展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延長產業鏈,促進特色農產品轉化增值。立足特色農業優勢,積極推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建設,采用產業鏈、龍頭企業、品牌和市場帶動等多種形式,引導企業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聚集。橫向就是促進配套發展,實行專業化分工協作,提高配套能力;縱向就是按產業結構的上、中、下游產品擴展,重視加工、綜合利用,拉長產業鏈,以產業鏈整合價值鏈,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如三崗苗木、官亭林海、豐樂荷塘等。
三、依靠科技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以優化特色農產品品種,提高種子(種苗、種畜)質量和集約化供種水平為目標,建設和完善一批農作物良種繁育、引繁中心以及畜禽、水產良種繁育場,推廣更新一批適合肥西特點的優良品種。加大“種子工程”、“畜禽水產良種工程”和“動物保護工程”等項目向特色農業的傾斜力度。組織實施蠶繭絲加工與產業鏈延伸技術研究,特色果蔬類新品種選育及高效栽培技術集成研究,培育出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優勢農產品。推廣耐旱耐貧瘠農作物良種和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加快建立肥西特色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體系,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鼓勵有條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組建自己的科研和技術開發機構,逐步把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成為推廣先進實用技術的生力軍。
四、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發展農村服務業
加快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注重推廣應用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推進標準化生產和質量安全監管。加強無公害基地認定和環境保護,促進特色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提高,按照國標建設標準化生產(養殖)示范基地,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指導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民嚴格按照標準組織生產,在特色農產品產區建設和完善農產品、農業投入品、農業環境質量、藥物殘留等綜合性監督檢測機構。不斷完善農產品貿易預警監測機制,確保肥西農產品安全,特色農業能否健康發展,質量是關鍵,品牌是保證,要實現產品差異化,就必須通過產品技術創新,重點開展無公害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保健食品開發。品牌經營是特色農業發展的關鍵環節,而特色品牌的創立必須以特色農產品資源為基礎,要在優勢產區內形成區域特色名牌產品,充分利用特色資源環境優勢,挖掘文化底蘊,積極申請地域特色農產品地理標志,培植地理標志產品和知名商標,打造在市場上叫得響、信得過的特色農產品品牌,為優勢特色農產品提供進入市場的“身份證”和“通行證”。
五、深化農村體制改革,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保障
在“三權分置”和“農村三變”改革條件下,《十九大報告》確定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在延長三十年的戰略決策,將使農民的承包權作為一種重要的財產權利給農業、農村,特別是農民個人的發展和財產的積累帶來巨大的作用和影響。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步伐,出臺更多有利于土地流轉的政策措施,加快市場化流轉步伐,吸引工商企業參與土地流轉,投資特色農業,使土地逐步向農業企業、專業大戶、種地能手轉移。肥西縣要利用省城合肥副中心城市的優勢,積極探索農村“三塊地”改革的新路徑,最大限度發揮好土地的價值。積極培育、扶持、引進一批市場前景好、規模大、起點高、品牌優、帶動功能強、極具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鼓勵其利用資金、技術、品牌、市場等優勢,擴大經營規模,拓展市場,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生態園區建設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特別是與城市居民的旅游業、餐飲業、養老業、健康業等產業緊密結合起來,建設“生產+加工+科技”的產業園,發揮技術集成、產業融合、創業平臺、核心輻射等功能作用。
六、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打造特色農業人才隊伍
《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三農隊伍提出了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標準要求,切中農業所要、農村所需、農民所想,認識清晰深刻。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建立“政府主導、多方籌集”的投入機制,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納入公共財政的支持范圍,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深入開展千萬農民大培訓行動,圍繞肥西特色農業,結合實施“綠證”培訓、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星火培訓專項行動以及農家課堂培訓、遠程教育培訓,培養一批骨干新型職業農民,造就一批農業科技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重點加強市場流通網絡人才隊伍建設,充分利用和發揮肥西的“鳥巢”花木城、三河水產品批發市場和花崗花生批發市場等優勢,建設區域性農產品物流中心,在農業優勢產業產品區和重要集散地培育和建設一批網上網下產地批發市場,為“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李敏 “基于消費者行為理論的農產品品牌價值的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6年5期
[2]田華 “基于產業鏈視角的農產品品牌建設研究” [J]《經營管理》201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