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景行
【摘要】震驚網絡的延慶A中學學生欺凌事件從法律上已經處理完畢,但是它所反映的校園欺凌事件在發現機制、事后處置及預防機制方面普遍存在問題,需要引起重視,應該加強對家長和學生的教育,加強對校園欺凌的技術預防,推動反校園欺凌社會力量的整合,制定嚴格的責任追究落實機制,加重對校園欺凌行為的懲罰力度。
【關鍵詞】校園欺凌 防范 規制
一、案情回放
2017年6月24日晚,有網友通過微信發布北京市延慶區A中學一名初二男生受到同年級同學欺凌,被逼在廁所吃大便的視頻。視頻一發布即引發廣泛關注,一時間激起了網友的憤怒。北京市公安局延慶分局民警立即會同延慶區教委啟動調查核實工作。26日,北京市公安局延慶分局在其官方微博上通報,該視頻屬實,反映的情況發生在6月22日上午課間,此前,被侵害人還曾遭到涉案學生索要錢財累計100余元和傷害身體等欺凌。經鑒定,該學生身體所受損傷構成輕微傷。
北京市公安局延慶分局指出,七名涉案學生在其監護人的陪同下依法接受了警方調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涉案學生構成尋釁滋事行為,其中五人被給予行政拘留并罰款處罰,因屬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未成年人,依法不執行行政拘留處罰,另二人因不滿14周歲依法不予處罰,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
延慶區教委對七名涉事學生中二名給予留校查看處分,四人給予記過處分,一人給予嚴重警告,對實施欺凌行為的學生家長進行警示談話,要求他們切實履行對孩子的監護和管理責任。對于此次處理結果,北京市教委表示,要求并堅決支持延慶區教委依法依規處理此事,對觸犯法律法規的學生嚴肅處理,并加強對學校的教育和管理,啟動問責機制,在確保受辱學生情形穩定的基礎上,做好維護學生的個人權益和身心健康的各方面工作。
二、該案反映出在處理校園欺凌事件中存在的問題
延慶A中學學生欺凌案從法律上已經處理完畢,但是校園欺凌行為由來已久,近幾年來,被曝光的校園欺凌事件不斷增多,有些事件體現出的社會危害性極大,人身危險性極強,由于缺乏有效的識別和預防,導致個別欺凌事件演變為刑事犯罪。
(一)我國現有機制在校園欺凌事件發現上存在問題
延慶A中學校園欺凌案是由網友上傳視頻引起社會關注,之后延慶公安從網上找到的線索并會同教委進行調查。被欺凌的男孩反映之前還被索要過錢財,以上可以看出幾名欺凌者不是初犯,而是屢次為之,那么一個屢次為之的行為為什么沒被及時的發現并得到有效的制止,而只能被動的通過網絡發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6條第2款規定“對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行為,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權予以勸阻、制止或者向有關部門提出檢舉或者控告”,這僅是一個授權性規范。現實中,在學校最容易發現校園欺凌行為的人是學生,可是很多學生出于害怕心理,往往采取了沉默或者逃避的態度,而作為在校生的監管者,老師由于沒有很好的措施和手段去發現學生行為的異常,導致實際上該規定流于形式,起不到真正的作用。2016年11月1日,教育部、中央綜治辦等部門聯合下發《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了報告的主體是學校和家長,并且規定了向教育部門報告以及聯系公安機關處置機制,但是對于如何及時有效的發現校園欺凌、暴力問題仍然沒有很好的機制去運行實施。
(二)發現校園欺凌事件后的處置存在問題
該案發生之后,延慶警方迅速行動,并且進行了一系列的輿論引導,最終欺凌者也受到了一定的懲罰,但是縱觀該案可以看出我國現行制度在處理校園欺凌問題上仍然存在著不足。一是懲戒措施不足。本案中2人因不滿14周歲依法不予處罰,只是給予了紀律處分,責令監護人嚴加管教,問題是嚴加管教或批評教育顯然不是有效手段,這樣無力的懲處方式,既懲治不了當事人,也無法震懾后來者。二是對相關責任人的追責力度不夠。本案中,如此惡性的欺凌事件,欺凌者的父母難道沒有責任,校方長時間沒有發現并進行有效的處置難道沒有責任,讓監護人對欺凌者進行嚴加管教,但是家長在監護和教育中的失責誰來管教?一個有問題的父母又能否盡到嚴加管教的責任?
(三)校園欺凌預防機制存在問題
我國并沒有關于防范校園欺凌的法律,只是將部分校園欺凌的行為,諸如打架斗毆、辱罵他人、夜不歸宿等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中予以規定。沒有形成系統,直到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門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該《方案》明確了學生欺凌的界定,要求建立健全防治學生欺凌工作協調機制,并規定了一系列的舉措。但是對于如何有效進行預防仍然存在著不足。此外,一些學校沒有將遏制校園欺凌放在重要地位,雖然一直在進行素質教育,鼓勵學生全面發展,但很多情況下,一些學校沒有很好的實施素質教育,而是延續之前唯分數論的老路,導致學生素質低下。根據當前國際國內的通說,校園欺凌預防機制包括進門登記、身份識別、監控安置、安全教育培訓、法制教育以及安保隊伍配備等方面,但是我國目前并沒有形成一套標準的校園欺凌預防機制。雖然學校在法治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和現實相比很顯然是不夠的,而且各方面的工作沒有形成有機的配合,導致單兵作戰,效果不佳。
三、完善校園欺凌的預防與處置機制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項針對10個省市中小學生的抽樣調查顯示,32.5%的人偶爾被欺負,6.1%的人經常被高年級同學欺負。上述數據表明校園欺凌問題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對它的綜合治理已迫在眉睫。根據《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治理校園欺凌堅持教育為先、預防為主、保護為要、法治為基四項原則,明確要建立健全防治學生欺凌工作協調機制,開展積極有效的預防及進行有效的處置,并要建立長效機制,筆者認為具體而言可以有如下做法:
(一)加強對家長和學生的教育
校園欺凌問題事關億萬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而導致校園欺凌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歸根結底卻是教育問題,不僅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更包括學生的自我教育。故為了解決校園欺凌問題,最根本的辦法就是解決教育問題。首先是針對家長的教育,不僅需要對家長進行法治方面的教育,亦要對家長進行傳統文化、道德修養等方面的教育,該方面的教育工作可以通過學校組織或社區定期開展培訓等方式進行,并要形成常態化;其次是針對學生的教育,當前學校重成績輕素質的情況仍然普遍存在,學校方面必須從根本上扭轉這一錯誤認識,加強對學生德育、法治、安全等多方面的教育,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并定期對學生進行反校園欺凌教育。
(二)加強校園欺凌的技術預防
加強對校園欺凌的技術預防,旨在通過技術手段對校園欺凌行為進行防控,具體如下,一是擴大校園攝像頭的安裝范圍,尤其是學校周邊以及建筑物后面等隱蔽場所,通過攝像頭的幫助做到對校園暴力行為的早發現、早干預;二是建立學校安檢系統,對于學生攜帶管制刀具以及其他危險物的要及時予以沒收并對相關人員進行談話;三是建立匿名心理求助系統,部分學生因為害怕被打擊報復,所以不愿將自身的問題當面展示給別人,通過該系統有助于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引導學生樂觀向上。
(三)推動反校園欺凌社會力量的整合
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如學校教育和管理不當,家庭教育的缺失,社會不良風氣影響等等,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學校、老師、家長、學生均有責任共同參與到反校園欺凌的實踐中。《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中列舉了十二個部門的職責與分工,雖然該方案對每一個部門的職責與分工都進行了詳細的敘述,但是沒有實現整合,實踐操作中仍然會存在各掃門前雪的情況,不能有效的預防、遏制校園欺凌。筆者認為在上述職責分工的基礎上,各個部門應專門就校園欺凌問題聯合起來,建立起信息互通、資源共享、聯動協作的機制,形成合力,具體在實施過程中,各個部門應出臺詳細的工作細則及辦法,只有通過多方長期、艱巨、細致的工作和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的有效的預防并遏制校園欺凌。
(四)制定嚴格的責任追究落實機制
法律的懲戒和威懾功能,需要通過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落到實處。在實踐中,治理校園欺凌并沒有明確規定責任主體是家長、教師、學校還是政府機構,只是在部分法律法規中間接涉及到。從現行法律法規來看,各方都對治理校園欺凌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由于沒有特定的立法要求,也缺乏有效的溝通渠道,更沒有相應的督辦機制,難以讓各方責任落實到位,推卸責任的情況經常發生。根據《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教育行政部門、綜治部門等十二個部門的職責和分工已經予以了明確,那么下一步就應制定嚴格的責任追究落實機制,只有將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落到實處,才能實現法律的懲戒和威懾功能,真正讓制度發揮作用。
(五)加重對校園欺凌行為的懲罰力度
在非刑事犯罪的情況下,最重的懲罰對學生而言只是開除,如延慶二中校園欺凌事件中,最嚴重的在學校層面也只是給予了留校察看處分,民事方面也進行了調解。如此輕的懲罰能否讓欺凌者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危害性?對于其他孩子而言該懲罰可能不僅沒有起到警示和威懾作用,反而助長了可以私了這一風氣,這樣的懲罰能否保證孩子的安全?筆者認為即使是未成年人也應在法律框架內對自己的行為承擔應付的責任,且該種責任不能僅僅是不執行的一紙懲罰,需要讓欺凌者切身感受到懲處的嚴厲性,只有這樣才能讓當事人及家長對觸犯法律的嚴重后果足夠畏懼,進而進行自我約束、自我管理,最終減少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