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
【摘要】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我們必須讓“工匠精神”扎根于職業教育,以現代學徒制為體制基礎,構建校企協同育人的辦學機制,形成政府及社會各力量全方位支持的“工匠精神”培育體系。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 工匠精神 傳承 保障
“大國工匠”和“工匠精神”一直是這兩年社會上的熱詞,它們都跟職業教育密切相關。職業院校應該把工匠精神、工匠文化融合在技能人才培養全過程里,而現代學徒制是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通過校企合作和現代學徒制,來培養既懂理論又精通操作的現代工匠。
一、現代學徒制的內涵
現代學徒制是通過學校、企業深度合作,教師、師傅聯合傳授,對學生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與普通中專班和以往的訂單班、冠名班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同,現代學徒制更加注重技能的傳承,由校企共同主導人才培養,設立規范化的企業課程標準、考核方案等,體現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現代學徒制有利于促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
二、現代學徒制的困境
現代學徒制是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舉措,但是在試點的過程中還是遇到了一些問題。
(一)缺乏統一的人才培養標準
由于沒有統一的行業人才培養標準,導致同一行業不同試點項目培養的學徒技能知識結構有差異。應該建立統一的國家職業資格標準與專業課程國家標準,確保學生通過現代學徒制能夠獲得國家承認的職業資格,并在不同地區和不同企業均得到認可。
(二)缺少制度保障
在現代學徒制試點中,特別是中職學校的試點,不少學生還未滿16周歲。現代學徒制“招生即招工、人校即人廠”的培養方式,與“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的有關規定相沖突。應該盡快修改完善職業教育法等,從法律上確立現代學徒制中企業的辦學主體地位,賦予學徒獨特的、具有“準員工”和“學生”雙重地位的法律身份。
(三)人才培養成本分擔不明
各地政府應該出臺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通過財政資助、政府購買等獎勵措施,引導企業和職業院校積極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特別是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比如可以通過減稅、政府購買服務或者補貼的方式給予參與現代學徒制的企業適當支持。
三、我們何以需要“工匠精神”?
中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主陣地,在傳承與培育學生工匠精神上既義不容辭又責無旁貸。一直以來,學生找不到滿意工作,企業招不到合適員工,中職院校畢業生的結構性失業始終存在,結構性失業反映出中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的不一致性。事實上,在與就業市場和行業企業的接觸中,中職院校也逐步意識到培養學生專注、刻苦鉆研、追求卓越等職業素養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但是囿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障礙,中職院校在傳承與培育學生工匠精神方面面臨著“內憂外困”的尷尬局面。
四、究竟何謂“工匠精神”
談到工匠精神,這并不是一個當前時代產生的新詞,也并非舶來品,中國古代就有句話,叫做“技進乎藝,藝進乎道”,很好的給我們詮釋了工匠精神的意蘊。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其內涵體現在:(1)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反復改進產品;(2)嚴謹,一絲不茍,不投機取巧,必須確保每個部件的質量,對產品采取嚴格的檢測標準,不達要求絕不輕易交貨;(3)耐心,專注,堅持,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因為真正的工匠在專業領域上絕對不會停止追求進步,無論是使用的材料、設計還是生產流程,都在不斷完善;(4)專業,敬業,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5)敬畏、人魂,指的是“匠人”在工作時,將自己的“心意”和“魂魄”注入作品之中;(6)謙恭、自省,指的是“匠人”對做的事情并不吹噓,實事求是。
五、現代學徒制中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主要以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為主,對于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較為欠缺。現如今社會迫切呼吁“工匠精神”的回歸,為了更好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我們必須讓“工匠精神”扎根于職業教育,以現代學徒制為體制基礎,構建校企協同育人的辦學機制,形成政府及社會各力量全方位支持的“工匠精神”培育體系。
(一)企業一發揮師父角色的作用,制定學徒實習規范及考核標準
對于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內化,那么企業便成為了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力量。企業對于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主要通過發揮師父角色的作用,制定學徒工作規范、制定最終考核及企業錄用標準等。
(二)學校——開展思政道德素質教育,組織職業精神實踐教育活動
職業院校在現代學徒制中以培養學生通識知識及專業理論知識為主,在教育過程中也能通過開展思政道德素質教育,組織職業精神實踐教育活動等方式來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學校與企業共同提升學生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認識。
(三)政府——引導并轉變社會就業觀念,制定相關政策激勵工匠
政府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規劃者和政策的制定者,能夠給予“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以政策支持。首先應引導并轉變社會就業觀念,倡導職業平等。其次,制定相關政策對在平凡崗位上有重大貢獻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給予物質和精神方面的獎勵。
(四)社會力量——大力弘揚大國“工匠精神”,搭建信息平臺,提高職業尊重
通過大力弘揚大國“工匠精神”、搭建現代化公眾平臺等提高工匠職業尊重的方式,來營造全社會對于“工匠精神”的崇尚。在移動互聯網上搭建宣傳“工匠精神”的公眾平臺,將工匠們的個人事跡及工作、生活中的個人故事在網上宣傳,讓新一代優秀年輕工匠在互聯網上分享自己工作時的一些故事,向人們展示自己獨特的技術技能,與奮斗在不同崗位上的年輕人進行交流。通過網絡信息平臺的宣傳展示提高工匠們的職業尊重。
參考文獻:
[1]王壽斌.工匠精神的理性認知與培育傳承[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
[2]莊西真.了不起的工匠精神[J].職教論壇,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