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蕾
90歲的老人劉文患有高血壓,還在5年前突發過一次腦梗。小兒子一家一直照料著劉文老人的生活起居,雖然老人活動如常,生活也能自理,但是經常跑醫院也確實讓已過60歲的小兒子胡松西感到身心俱疲。
“我被學校返聘,每年都要帶幾個碩士,工作特別忙,老伴還常年在深圳幫女兒帶孩子。”胡松西覺得很累,每次帶老人去趟醫院就跟“打仗”一樣,早早爬起來去醫院排隊掛號,往往等兩個小時以上才能看上病,如果做檢查就更麻煩了,繳費排隊、預約排隊,檢查也排隊,樓上樓下的跑,著實讓也步入老年的胡松西吃不消。“看一個科室還好,上次又掛神內又掛眼科,真是折騰壞了。”
據聯合國測算,到本世紀中期,中國超過60歲的老人將有近5億人,這個數字將超過美國人口的總數。2015年6月,國家衛計委發布《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調查顯示,當前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家庭成員和自己,超過1/4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沒有得到相應的照料。身體病痛多、生活難自理、生病時無人照顧,是老年人面對的最大的三個困難,而醫療則是老年人養老最強烈的需求。
“銀發浪潮”之下的隱憂
胡松西現在最大的擔憂是,自己也步入老年了,體能和精力明顯大不如前,而且也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在最近的一次體檢中,查出了前列腺增生,“我現在就開始為我女兒擔心了,她以后一個人如何照顧這么多老人,帶每個人去一次醫院都會是挺大的挑戰”。
事實上,胡松西的經歷折射出了醫養結合市場的錯位與困境,供給與需求出現了嚴重缺口。人進入老年期后,身體的組織器官不斷老化,應變能力降低,抵抗力逐步減弱,急慢性損傷及后遺癥也隨之增多,同時還可能患有冠心病、腦中風、肺心病、血栓性脈管炎等多種疾病。2016年,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已經從1981年的67.9歲提高到了76.5歲。人均壽命的延長,也讓老年人的醫護需求迅速上升。2016年3月,中國人民大學公布的《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顯示,中國老年人口低齡老齡化特征逐漸顯現,超過75%的老年人自報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疾病;10.54%的老年人為輕度和中度失能;23.8%的老年人存在明顯認知衰退的問題。但是,在我國醫療資源本就緊缺的現狀下,“看病難”早就是大問題了,對于多病體弱的老年人而言,他們對于這個問題的體會則更為深刻。
正因如此,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郭恒鵬曾撰文指出,“醫養結合”難題的核心和實質來自于國內門診機構的羸弱,使得失能、半失能老人難以方便地獲得門診服務和上門服務。所以說醫養結合的痛點在“醫”不在“養”,不能也無法避開醫療服務體制問題談醫養結合,否則等于回避了醫養結合問題。簡言之,不談醫療服務體系,醫養結合根本無從談起。
“醫養結合”模式初探
老齡化社會,固然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與壓力,但是“硬幣的另一面”則是,老齡服務給我國帶來的機遇不可估量。老齡服務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人力資源,也是技術密集型產業,需要醫療、護理、老年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知識技能,等等。
既然是社會問題,那么發展老齡服務需要動員全民全社會的力量。要把老齡服務帶來的可能機遇轉變為現實機遇,僅僅依靠政府、市場和社會三大部門中的任何一個都是不可能的,必須舉全社會之力,發揮三大部門各自的作用。
2013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養老服務業若干意見》,提出要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通過醫療與養老結合,促進醫療資源進入養老機構。“醫”指的是傳統的醫療服務,包括體檢、疾病診治、護理以及疾病康復等服務;而“養”包括生活照護、精神心理、文化活動和養生理療服務等。目前,我國“醫養結合”大致呈現出三種基本模式,即結合社會資源搭建醫療支持體系、養老單位自建醫療機構以及醫療機構主導建立養老院。
所謂社會資源搭建醫療支持體系,通常以養老社區為依托,依靠社會醫療資源對于社區中的老年人進行慢病以及健康管理工作。2016年5月20日,國內首家會員制養老社區上海親和源老年公寓發布了“醫養結合”及會員制“走讀式養老”新項目。上海親和源推出康橋愛養之家項目,是將醫療和頤養深度融合、智能化管理升級的高端產品服務2.0版本,以營養師、康復師、心理咨詢師為代表的服務體系為會員提供完善的日常生活照料、健康和愉悅身心的管理。而初具規模的親和源老年專科醫院為會員提供專業的高端養老醫療服務,包括家庭醫生、慢病管理、康復理療、心理慰藉,等等。
“我先生是一名公立醫院的骨科醫生,他經常感嘆,那些老年患者在就醫過程中需要跑好幾個科室,非常辛苦,而且不便。他建議我在設計醫院業務時,可以為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提供整合式服務,讓患者減少奔波之苦。”北京光熙康復醫院院長楊立春說道。
由萬科和北控聯合運營的光熙康復醫院,是一家二級綜合性康復醫院,被批準設置床位100張,并與緊鄰的怡園光熙長者公寓組成了一個整體的醫養結合中心。對此,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劉肖表示:“光熙康復醫院將進一步完善我們的養老服務能力鏈條,從整合醫學角度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疾病,為老人提供切實可行的診療服務。”
提到盆底康復,恐怕很多人的認知仍停留在少數女性身上,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個人都可能遭遇盆底問題。以女性為例,已婚已育女性的盆底功能障礙發病率超過40%,隨著年齡增長,中老年人身體機能減退,尿失禁等問題就更為普遍了。盆底功能障礙雖然不直接威脅生命,但潛在危害巨大,很多患者因為害怕咳嗽、打噴嚏時找不到廁所而不愿外出、參加社交活動,等等。
據楊立春介紹,光熙康復醫院倡導整合醫學的理念,第一階段主打盆底康復,以婦科、泌尿科、消化科、肛腸科為主導,以中醫、運動、心理、營養為輔助,從八大學科角度對盆底障礙患者提供綜合康復方案。
在醫院主導建立養老院或養老病房方面,青島可謂是其中的“排頭兵”。曾在2015年12月,全國醫養結合工作會就在青島召開,由此“青島模式”亮相全國。在青島市南區人民醫院六樓,設有一個特殊病區,這里就是專護一病區。2011年7月,醫院被青島市正式確定為全市首家醫療專護試點病房,實行醫養結合的新型醫療護理、養老模式。“在這里,老人生病了醫院醫生可以來為老人診治,平常時間則由護士來做生活護理和醫療護理,老人住在這里和家里一樣。”該病區主任管春燕介紹。
專護病房的成立,吸引了不少有需求的老年人。目前,青島市南區人民醫院的專護病房已經收治92位老人,這些老人平均年齡在80歲左右,其中年齡最大的老人已經100歲。
專護病房還在很大程度上配合了分級診療,尤其是對于這些疾病纏身的老年人,長期在大醫院病房住院,進行常規的診治,卻占據了有限床位。而專護病房既分流了住院老人,也讓二級醫院的臨床醫療資源得到優化利用,原本空閑的病床現在已經住得滿滿當當;不僅解決了長期臥床老人的就醫難問題,還大大節省社保基金。
(摘自《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