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遙
高校的性騷擾事件從來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今年似乎格外多:從年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陳小武,到之后的前北大教授沈陽,再到如今中山大學教授張鵬,2018年,隨著一樁樁高校性騷擾、性侵事件的連續曝出,讓此類發生在中國大學校園里的針對女性的侵害,從隱蔽狀態逐漸浮現到公眾視野中。
縱觀這些事件,其實不難發現其中的共性:都發生在知名高校;都持續了很長時間;被媒體曝光后,都曾出現控制輿論的情形,直到“壓不住了”,校方出來發聲明給處分……
名校的“叫獸”比其他地方更多嗎?當然不是。只不過名校師生被給予的期望更高,本身就自帶關注度;而來自名校的學生敘事邏輯清晰、訴求更有針對性,也更熟悉互聯網的傳播規律,因此更容易實現議程的設置和推進。
而高校呢?在采訪中,記者黃雪琴的話非常到位:“校方時常有一種誤解,他們總覺得性騷擾事件會傷害學校名譽,學生的曝光行為就是給學校添亂,而學校必須為涉事老師的行為買單和背書。因此,校方時常帶著偏見和偏向進行‘走過場式調查,最后低調出個學子們完全不了解的‘保護式處分,還對當事人提出‘保護學校名譽‘家丑不可外揚等種種要求?!毙7搅晳T性地息事寧人,理所當然地把媒體和學校、學生對立起來,等到風聲一過,曾經承諾過的政策、機制建設依然停留在研究層面,涉事教授換個地方又混得風生水起了。
事實上,高校性騷擾事件的曝出,并不只是為了懲罰一兩個涉事的教授,而是應該正視這類性騷擾背后的邏輯和原因。面對師生權力關系的不對等,一個反性騷擾的長效機制只是改變的第一步。
就在幾天前,南昌大學曾遭性侵的女生小柔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起訴涉事教授和學校,成為國內此類事件中首個起訴學校的案例。兩天后,南昌大學一行4人找到小柔及其律師,提出撤訴的要求,否則將公布小柔的真實姓名等個人信息、隱私細節。小柔則表示,即便隱私泄露,也絕不撤訴。
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一旦出了壞鳥,林子該怎么辦?這是擺在每一所高校面前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