迮 昊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北京東城 100871)
海峽兩岸一衣帶水、源遠流長,新時期兩岸的經貿合作和經濟區建設不斷發展,茶葉產業在兩地都具備較廣泛的產業基礎,此時也獲得更多合作機遇。茶葉在大陸與臺灣地區兩地都是主要經濟作物,在促進各自經濟發展中體現出重要功能,但兩地茶葉產業怎樣合作,怎樣實現雙方共同進步與發展的目標,在現階段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文以分析大陸與臺灣地區茶產業現狀為切入點,研究兩地茶產業的差異性,并提出促進大陸與臺灣地區茶產業共同發展的策略。
據相關資料記載,臺灣地區在二百多年前就進行茶葉種植,因為其環境、氣候、地理特別有利于茶樹生長,生產的烏龍茶、包種茶、高山茶世界聞名。盡管茶園占地只有臺灣地區耕地總面積的2.5%,但茶園通常在丘陵、山坡進行生產,其獲利性更高,因此臺灣地區將茶業作為農業重點產業進行發展。
茶葉在大陸是重要的經濟作物,福建、湖南、湖北、浙江、江蘇等都是產茶大省。其中福建省在茶葉產值、茶葉出口單價、茶樹良種數量、單產、茶園面積、茶葉總量都位于全國前列,在創造就業、帶動農民致富、發展經濟等方面體現重要作用,成為該省發展的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和重要產業。
由于對外貿易因素的作用不同,當前臺灣地區茶葉缺乏強有力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出口量呈減少的趨勢;而大陸茶產業國際貿易量雖然出現逐年上升態勢,仍維持原有的地位,但是提升幅度緩慢,核心競爭力也受到其他茶葉生產國的激烈碰撞。目前已與超過100個國家與地區形成較穩定的茶葉貿易關系。大陸茶葉以特種茶、綠茶、紅茶為主要生產茶和出口茶,在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大陸茶葉貿易遇到其他國家提升貿易壁壘的困境,導致增加茶葉成本、銷售的茶葉無法滿足其他國家飲茶習慣和消費需求等問題。到目前為止,盡管大陸茶葉年產量、種植面積依舊是全球第一,茶葉貿易也處于恢復和發展過程中,但是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難度還是比較大的。

表1 2013年-2017年農業部發布的中國大陸茶葉生產種植狀況
以福建為例,進行大陸茶產業和臺灣地區茶產業、成本、市場競爭力進行對比,獲得較為客觀的數據,為分析兩地差異性,為實現兩地互補式發展奠定基礎。

表2 大陸茶產業和臺灣地區茶產業實際情況對比
從表2可見,臺灣地區茶葉產值、產量、茶園面積均落后于大陸福建省,其原因在于臺灣地區土地資源較少,導致茶葉生產用地不足,影響茶葉產量。而福建茶園面積逐步增加,茶葉產量相應提高。在臺灣地區茶葉生產進出口過程中,很長時間都是以綠茶、紅茶主要產品進行出口外銷,這兩種茶葉銷售量占茶葉總產量3/4以上。但由于烏龍茶成為近幾年的主要生產銷售目標,由于臺灣地區機采茶青是通過資本替代勞動力要素,因此,采茶成本中烏龍茶高而較綠茶低,導致臺灣地區的茶葉出口量大幅度降低,占比還不足總產量的1/5。同時,茶葉以島內銷售為主,出口量也受到影響隨之減少。相比之下,大陸茶葉出口在突破技術壁壘后,呈現出持續上漲的態勢,出口量大幅度增加,出口單價也比臺灣地區茶葉出口單價要高。
2017 年,福建綠茶和烏龍茶每畝的人工費為650元人民幣和287元人民幣,土地成本為每畝79.8元人民幣和59.6元人民幣;臺灣地區機采茶青和手采茶青的人工費為每畝1420元和5048元人民幣,土地成本為每畝335元人民幣和406元人民幣。由此可見,臺灣地區在土地費用、人工費用及多項服務費用的成本預算中,大幅度超過福建。其中,人工費用是大陸的2倍,土地成本為大陸的4倍。
深入分析臺灣地區茶葉資源,其土地成本和人工費超過大陸,其原因在于勞動力和土地是臺灣地區價格較高的稀缺資源,所以臺灣地區茶葉產業運用較多的資本代替較少的勞動力,導致單位面積的服務與人工費用高于大陸。可見,臺灣地區發展茶葉產業有賴于資源稟賦,高昂的土地成本和人工費用既增加茶葉生產成本,也對其產業技術方向有重要影響。
分析某一產品國際競爭力,是研究該產品出口額和全球出口總量之間所占的比重,體現出該地區或該國某種產品在全球市場中競爭力。在全球茶葉市場上,大陸茶葉的占有率呈現逐步上升的發展趨勢,所以在國際市場上大陸茶葉產業具有較明顯的優勢和較強的競爭力,而臺灣地區茶葉產業逐步減弱,并逐漸喪失競爭優勢。
大陸與臺灣地區兩地茶葉在國際競爭力方面具有較大差異,但其發展趨勢又體現出共通之處。最初臺灣地區和大陸茶葉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都較強,但隨后都出現削弱趨勢。中國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后,兩岸茶葉產業逐步增強國際競爭力,但整體上低于斯里蘭卡、印度等國家。因為國際市場提升對茶葉的需求量,加上大陸與臺灣地區更重視茶葉生產,讓兩岸茶葉在對外貿易發現機遇,看到發展的希望。
首先,從解決貿易壁壘入手,重視對茶園的科學管理,提高茶葉質量。利用大陸和臺灣地區茶葉資源優勢的同時,創新產品的開發。其次,增加生態意識,對農藥使用、茶種選擇等方面進行技術指導,建立嚴格的農藥殘留標準??s小與國際標準距離的同時破解貿易壁壘,調整貿易結構,提升產品貿易量。
臺灣地區和大陸茶產業在發展上具有明顯的互補性和互利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產業資源的開發和生產要素的利用上,臺灣地區和大陸茶產業都有自己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大陸有廣袤的茶葉土地資源和人工成本較低優勢,可以有效的降低茶葉加工和種植成本。卻大陸缺少經驗豐富的營銷人才;而臺灣拓展市場經驗豐富,有眾多銷售渠道和穩定客戶群眾。并且具有先進生產技術和許多高素質茶葉營銷人才和其他高級生產要素,接受能力也比大陸要強許多。利用大陸與臺灣地區茶產業發展優勢進行互補,進行雙向交流合作,實現共同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
總而言之,茶葉產業是海峽兩岸共同的產業類型,大陸和臺灣地區在茶葉發展途徑、茶葉生產效益、資源稟賦多少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差異。發展海峽兩岸茶葉產業,進行合作是必然的,這就要以自身特點為基礎,體現自身優勢,實現互補。要重視茶葉品質,一起解決貿易壁壘問題;要優化大陸及臺灣地區茶葉生產要素,實現共贏;要強化人才交流,增強科技興茶的水平;要借助網絡營銷,努力拓展國際市場,通過一系列策略的實施,共同推動臺灣地區與大陸茶葉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