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炫旻

受中美貿易戰影響, 近幾個月來,關于一些公司將制造業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借此規避美國關稅的言論引起人們關注。事實是否如此?中美貿易戰給中國制造業帶來的實際影響究竟有多大?
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外移
美國采購中介公司Sourcify的負責人內森·雷斯尼克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近期有很多美國客戶正在考慮或者已經把生產線轉移到東南亞地區,一部分是因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過高,另一部分考量則是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25%的關稅,這會讓從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成本變得更昂貴,而企業無法承擔這些額外費用。這些轉移生產線的公司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集中在工業、消費品和農業領域。6月15日,美國政府發布加征關稅的商品清單,將對從中國進口的約500億美元商品加征25%的關稅,其中對約340億美元商品自2018年7月6日起開始實施加征關稅措施。
雷斯尼克表示,他此前和幾十個位于廣東、浙江義烏和福建廈門的工廠簽訂了代工合同,涉及生產首飾、服裝、寢具和注入模型。現在他正在把代工地點轉移到越南、柬埔寨、印度、泰國、菲律賓的工廠。“在越南,平均每個工人的工資是中國的1/3。所以,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漲是生產線外移的主要原因,而中美貿易戰則加速了這一趨勢,”雷斯尼克說道。
另一位從事成衣制造的香港商人吳先生也認為,內地急劇上漲的人力和土地成本是他考慮在東南亞開設新工廠的原因。吳先生在廣東的惠州和中山都開設了工廠,現正準備在印度尼西亞或泰國選址建廠。“現在內地的稅收優惠減少了,而我在東南亞設廠,人力成本和土地價格都會低很多,”他對《環球時報》表示,作為中國的成衣制造商,中美貿易戰對他的影響非常有限,并不是他搬離工廠的主要原因。“一般來說,關稅影響的是美國進口商或經銷商的利益,他們會把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我們生產商只需要接訂單,按時出貨就可以了,對我們來說,影響最大的可能是匯率波動。”
中國轉向更自動化生產線
近期還有一些國內外大型企業正在把工廠從中國遷向其他地區。據香港《南華早報》報道,總部位于香港的嘉里物流已經把生產線從中國內地轉向馬來西亞。美國《福布斯》雜志報道稱,美國玩具制造商孩之寶首席執行官布萊恩·戈德納7月表示,由于擔心可能產生的關稅費用,孩之寶未來會把更多工廠轉移出中國,并且“不斷在全球范圍內擴展第三方工廠。”孩之寶旗下擁有彩虹小馬、變形金剛、培樂多等7個特許經營品牌。該公司網站上的消息顯示,目前其大部分第三方供應商和工廠都在中國。此前有媒體報道,去年2月,孩之寶因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正在降低中國工廠生產占總生產量的比例,目標是從當時的88%降至67%。《福布斯》報道稱,在過去的幾年里,中國一直在轉向更加自動化的生產線,低成本制造業正在涌入越南和其他地方。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裝配線機器人生產商之一。隨著中國產品向價值鏈上游移動,像服裝加工這樣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在離開這個國家。
《南華早報》引述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執行委員會會長陳婉珊的話稱,近年來,不少制造商都在討論把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出去,但很少有實際行動。而中美不斷升級的貿易摩擦更像一個催化劑,讓不少生產商開始考慮在越南或馬來西亞建第二個工廠。報道稱,近幾個月來,詢問越南地產的客戶正在急速攀升。地產咨詢公司Ash?tonHawks的一位主管表示,中美貿易戰后,越南的房地產生意變得更好了。
東南亞完備產業鏈需20年
不過,雷斯尼克強調,中國在供應鏈和基礎設施上的優勢,是很多東南亞工廠無法比擬的。“在中國,產業鏈非常完備。比如你要在廣州做服飾,可以到中大瑞紡布匹市場去買原材料,通過順豐快遞在48小時之內就把原料送到工廠進行樣本生產,然后批量加工。這已成為標準化操作,非常高效。”他說,現在已經把產業鏈轉移到東南亞的美國公司,雖然享受到便宜的勞動力成本,但很多公司還是要從中國進口原材料,然后在當地加工,這對于他們的供應鏈來說是個負擔。雷斯尼克補充道,在中國,廠家可以從任何地方發貨,很快就能出口到美國。而在東南亞國家如越南,到美國的貨運路線只有幾條,且花費時間更長。
杭州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楊明教授對《環球時報》表示,雖然越南等國的代工業日漸興起,但工人素質較低,生產的東西質量較粗糙,尤其是功能性強、工藝要求較高的產品如高端體育服飾領域無法同中國工廠的生產水平相比。
飛象網CEO項立剛對《環球時報》表示,雖然東南亞的人工成本平均是中國的1/5,但“絕不可能”因為美國加稅從此所有工廠都轉移到東南亞。在有一定技術要求的行業如空氣凈化器,代工廠既要有生產能力,保證大批量、有質量地出貨,還要有一定的資金能力事先墊付生產。同時,代工廠所在城市需要有配套,也就是大量相關產業的上下游供應商,還要有強大的基礎設施支持,即從供電、交通到通信,都能保證產品快速運出去,及時交貨,趕上市場熱點,減少資金占壓。“這種產業鏈是一個復雜龐大的體系,它的形成至少需要20年,還要有穩定的政治和充足的人才做基礎。東南亞國家現在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如果都在東南亞生產,很多行業因此增加的負擔費用肯定會超過美國征收的25%的關稅。”項立剛說。▲
環球時報2018-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