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汪梟梟 徐春燕
案件回放:
2018年2月28日,張某駕車與騎無牌電動車的羅某在遵義市西安路發生交通事故,導致羅某輕微受傷及兩車局部受損。經匯川區交通事故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人民調解員調解,雙方達成調解協議。
調解員通過視頻連線匯川區人民法院,承辦法官在線核實雙方當事人身份并確定雙方在平等自愿下達成合議,宣告確認調解協議的效力,并將網絡司法確認的視頻文件刻盤留存,制作司法確認裁定書向當事人郵寄送達。
發生在遵義市的這一場調解,是貴州省首次開展“在線司法確認”活動的一個案例,整個過程僅用時15分鐘,獲得了當事人的高度贊揚。而這起大街上的調解和視頻司法確認,只是貴州司法體制改革見成效的“冰山一角”。
早在4年前,全國開啟司法體制改革新征程,貴州躋身全國第一批試點省份。2014年12月,貴州吹響司改試點的“集結號”,遵義市匯川區人民法院作為第一批試點單位之一,在全省起到了“當先鋒”“打頭陣”的作用。
走進遵義市匯川區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可以看到一個專設的“律師咨詢”窗口。早在2016年7月,匯川區法院就已經開展律師參與化解涉法涉訴信訪案件定期接訪工作,邀請遵義市知名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于每周一、周四到法院值班,接受群眾法律咨詢、參與化解涉法涉訴信訪矛盾。
2017年10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律師調解試點工作的意見》,在全國11個省(直轄市)開展律師調解試點工作。雖然貴州省不屬于試點省份,但遵義市匯川區仍然提早部署,主動作為,使“律師值班”成為常態。
實際上,“律師值班”常態化只是匯川區法院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其中一項。據匯川區法院黨組成員、政工科長周爽介紹,自2015年5月1日起,全國法院全面實行立案登記制,匯川區法院的收案數也逐年增長,從改革前的5298件上升至2017年的10889件,然而法院的政法編制卻沒有因此而增加。
為了化解“案多人少”的矛盾,匯川區法院積極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
除了“律師值班”常態化之外,匯川區法院還于2016年10月協調區司法局在法院設立“匯川區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人民調解委員會”,3名特邀調解員常駐法院。2017年7月,匯川區法院又邀請遵義仲裁委員會設立駐匯川區法院工作室,由遵義仲裁委員會派駐1名調解員和1-2名仲裁秘書到匯川區法院訴訟服務中心開展仲裁案件的分流工作。
如此一來,在匯川區法院訴訟服務中心便有了三個“常設窗口”——仲裁咨詢、律師咨詢和人民調解,構建了“三位一體”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成為矛盾糾紛一體化處理的“加速器”和“快進鍵”。2017年,匯川區法院通過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處理案件1234件,占民事案件的20.18%,有效節約了司法資源。
如果說多元化解機制能減少一部分矛盾糾紛進入訴訟程序,那么繁簡分流則是要在法律審判和執行中實現“簡案快辦、繁案精審”。
在匯川區法院現有的案件中,80%左右適用簡易程序審理,20%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為有效提高案件審判質效,匯川區法院在立案環節注重運用信息化手段對案件進行分類篩查,根據案件事實、法律適用、社會影響等因素,確定適當的審理程序,建立適應新型審判權運行機制的分案模式,實現繁簡分流。
匯川區法院在遵義市率先借力大數據,使用智能分案系統,通過自動提取案件案由、當事人數量、訴訟請求事項、訴訟標等10余項信息指標,通過個案審限預測量化模型判斷案件難易系數,對一部分簡單的民事和刑事案件實行“速裁”。

通過員額制改革,一些因為擔任領導職務而告別審判一線的法官又回到了審判崗位。圖為遵義市匯川區法院副院長周大遠開庭審理案件。(遵義市匯川區人民法院供圖)
“去年我一個人審理的刑事案件就有450件,這大大提升了我們辦案人員的效率。”作為刑事速裁審判單元的一名法官,馮晶晶介紹,凡是符合刑期在三年以下、被告人認罪認罰且情節較輕、無其他刑事附帶民事案件這三個要素的刑事案件都可作為速裁案件。2017年,馮晶晶審理的案件都實現100%當庭宣判、100%在10天以內審結,這樣的效率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
因為繁簡分流的實施,過去一年匯川區法院民事速裁組三名法官共計辦案1616件,占全院民事案件的26.44%,人均辦案538.7件;刑事速裁審判單元一名法官辦案450件,占刑事案件的52.75%;執行一庭辦理1577件簡易執行案件,占全院執行案件的60.94%,繁簡分流為當事人打造了一條“訴訟快車道”。
繁簡分流讓少數法官集中精力審理了多數簡單的案件,為多數法官騰出精力去“攻堅拔寨”,審理好那些難度系數更大的案件,有效提升了辦案質量,而這正是“以案定員”確定員額制法官的初衷。
所謂以案定員就是通過對辦案數量和辦案成本進行科學測算,綜合考慮轄區面積、經濟、人口、和近年人均結案數等因素,科學計算法官員額。
“每個地區因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不同,案件數量的多少以及難易程度也不同,假若一律配備相同數量的法官,必然會導致‘人案失衡’‘忙閑不均’的狀況。”匯川區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國林表示:“‘員額制’改革要解決的,是由什么人來領銜改革以后的司法審判工作這一重要命題,實現法官的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
自2015年開始,匯川區法院作為試點開始探索員額制改革,由省法院和省統計局精確測算建立員額法官核定數學模型,測算出匯川區法院遴選員額法官30名可以基本滿足辦案需要。根據員額制改革,一些因為擔任領導職務而告別審判一線的法官又回到了審判崗位,而且主要辦理難案、要案、大案。
根據“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這一司法體制改革的核心要求,匯川區法院分離行政和審判管理,取消案件行政審批,原本屬于院長、庭長的案件審批權,裁判文書簽發權直接交到了主審法官手上,法官能夠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
“集體責任等于集體無責任。”據匯川區法院研究室主任張勇介紹,在實行改革以前,案件層層審批導致“審者不判、判者不審、權責不明”的現象出現,當案件出現瑕疵只能歸咎于集體責任,很難劃分和追責。而如今,法官以前的“拐杖”被拿走,法官必須獨立行走。自己裁判,終身負責,如此又倒逼法官學習和提高司法能力,保證司法正義。
員額制能讓優秀的法官留在審判一線,同時把法官從日常事務中解放出來,專司審判工作,從而推動法官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
實施改革以來,匯川區法院案件數量從5298件上升到10889多件,法官數量大幅減少到36名,但結案率卻高達98.78%,法官人均結案數量307.3件。匯川區法院抓住司法體制改革中最關鍵、最難推行的員額制改革,跑出了司法體制改革“加速度”。
“司法體制改革其實是順應了社會歷史發展的潮流。”作為參與者,貴州省律師協會副會長、省法官遴選委員會委員、遵義市律師協會會長令狐興中表示,匯川區推行員額制改革,繁簡分流使整個辦案流程更加科學化、規范化,辦案效率和質量雙提升。同時使超期案件迅速減少,群眾滿意度得到很大提升。應該堅持和進一步深化,真正讓每一位群眾在司改中感受到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