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劍
貴州按照“精核心、強協作、寬領域方針,堅持軍品為本、民品興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雙贏發展”的融合思路,有效推進“軍轉民、民參軍”雙向互動,構建全要素、高效益、寬領域、有市場、有規劃的協同創新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進一步做好軍民融合式發展。他強調:“要堅定不移走軍民融合式創新之路,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把軍事創新體系納入國家創新體系之中,實現兩個體系相互兼容同步發展。”軍民融合是全面推進經濟、科技、教育、人才等各個領域的融合,把現代化國防建設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并與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新發展理念的確立,為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要有效加強國家資源統籌,進一步優化各種要素配置,構建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實現軍民資源互通共享。
縱觀世界軍民融合發展的歷史,主要軍事強國都經歷了由軍民分離、以軍帶民,到軍民融合發展的歷程。二戰后,許多國家采取以經濟競爭和科技競爭為主,以軍事力量為保障的國家戰略,將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促進軍民共用技術的巨大發展。在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興起的背景下,軍民融合日益成為時代潮流。
美、俄、英、日等國根據本國國情和戰略目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世界各國在軍民融合發展領域不斷打破壁壘,不斷消除技術障礙,特別注重發展軍民兩用高端產品,投資研發軍民兩用關鍵技術,推動國防科研成果向民用領域轉移,促進民用行業優勢參與國防軍事建設,形成軍民資源雙向融合、優勢互補的格局,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創新體系的協同作用。
借鑒世界不同國情國家軍民融合發展經驗,有利于對我國軍民兩用產業融合和技術創新的研究,有利于對軍民融合發展總體思路與發展路徑的探索。中國軍民融合發展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探索階段,具有特定的發展脈絡,20世紀50年代以前,主要是“全民皆兵、軍民一體”;1958年提出“軍民結合,平戰結合”方針,拉開了軍轉民的序幕;20世紀70年代至21世紀初,中國進入“軍民一體化”時代;2007年,以黨的十七大報告關于“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和軍隊人才培養及保障體系,堅持勤儉建軍,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戰略思想提出為標志,中國開始邁向“軍民融合”發展新階段。201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明確提出:“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7月確立了“堅持黨的領導、強化國家主導、注重融合共享、發揮市場作用、深化改革創新”的基本原則,這對于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推動中國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良性互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強軍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把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是黨中央作出的一個重大決策,也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富國強軍目標的必由之路。在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過程中,尤其需要處理好國際與國內、政府與市場、軍隊與地方三對關系,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與要素優化配置,系統提升經濟競爭力和軍隊戰斗力。
把握好國際與國內兩個發展空間的關系。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我國實行開放帶動與“走出去”發展戰略勢在必行。
把握好政府與市場兩個主體的需求關系。既要實現國家戰略與國家意志,又要遵循市場價值規律,善用政府導向功能和市場需求力量,厘清政府和市場的作用邊界,通過協同發力,發揮好政府引導的激勵作用和市場配置的基礎作用,找準政府與市場的契合點,實現軍民融合各方參與的共贏目標。

作者(右二)在貴州航天特種車制造有限公司了解軍民融合協同創新情況。(省經信委組宣處供圖)
把握好軍隊與地方兩個系統的利益關系。軍民融合發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關系,其中軍隊裝備建設與地方經濟建設的關系更為直接更為具體,各自均有相應的利益訴求,軍隊需要價格合理、保障有力的精良武器,地方需要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企業需要考慮生存與效益,軍地協同配合必須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各盡其責。
把握好三個關系維度還要國家的統一指導,提供政策系統支持與體制創新舉措,著力解決制度層面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應從基礎領域、產業領域、科技領域、制度領域、教育資源等多個角度,推動技術、市場、資金、信息、人才各方面要素的優化配置,不斷破解現有軍民融合的準入門檻高、信息不對稱等困境,通過盤活存量資產,實現優勢互補,合理引入多方資源進入安全領域,促進提升軍工資產使用效率,變“輸血”為“造血”來促進創新,建立軍工科技資源開放共享長效機制,構建軍民深度融合的科學運行體系,推動相關產業轉型升級。
推動形成軍地協同創新格局,積極構建軍民融合發展共享體系和協同創新體系,建設軍民融合產業基地,為區域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作出貢獻,是實行軍為民用、軍民共用、共建共用的重要方式。從我國西南地區貴州的區域化實踐來看,軍民融合發展大有潛力。貴州是航空、航天、電子、航空發動機等領域重要的科研生產基地,多年來認真落實國家戰略,不斷整合資源探索軍民融合發展模式。“三線建設”時期,上百家軍工企業來到貴州艱苦創業并深深扎根,以豐碩成果創造了輝煌業績。
“十二五”以來,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大數據集聚示范區、內陸經濟開放實驗區、軍民融合發展示范基地等建設陸續開展,諸多政策都涉及到了貴州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在聯系省情實際的同時,為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貴州按照“精核心、強協作、寬領域方針,堅持軍品為本、民品興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雙贏發展”的融合思路,強化政策引導,提供資金扶持,促進強強聯合,大力培育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市場主體,實施軍民對接和精準服務機制,不斷通過項目落地與平臺建設,打造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和龍頭帶動效應,發展勢頭持續向好,軍民融合發展在貴州不斷取得新突破和新收獲。
資源豐富、門類齊全、基礎扎實,是我國國防科技工業重要基地的基本特點。當前,我們需要加強既有全面發展又有個性發展的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建設,逐步構建協同創新體系。實踐中,要積極創造條件吸引更多技術、資金和人才,大力推動供給側改革,注重需求牽引,注重科技成果轉化,有效推進“軍轉民、民參軍”雙向互動,全面激發軍民融合的創新能力,構建全要素、高效益、寬領域、有市場、有規劃的協同創新體系。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新時期治國理政的新理念,也是指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新要求。只有把軍隊創新納入國家創新體系,才能更好地發展國防力量;只有積極開展軍民協同創新,才能加速技術革新的步伐;只有實行開放帶動,才能有效推進資源共享;只有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不斷破解政策性障礙與結構性矛盾,才能全面推動理論與實踐的自主創新。強化軍民融合發展中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吸收再創新,勢必能夠形成軍民融合創新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