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吳文仙

種出來只能算豐收,要銷出去才能賺錢。圖為李大奎(左)在農產品交易市場為村民推銷農產品。(受訪者供圖)
“作為一名第一書記,能參與到這場偉大的脫貧攻堅戰中,我感到是人生之大幸,同時也深感擔子沉重。”7月1日,在貴州省脫貧攻堅“七一”表彰大會上,畢節市政府辦公室主任科員、威寧自治縣新發鄉龍灘村第一書記李大奎獲得“全省脫貧攻堅優秀第一書記”稱號,并作為獲獎代表發言。
正如他說的一樣,因為“深感擔子沉重”,所以一刻都不能耽擱。頒獎結束,李大奎就馬不停蹄地趕回他所幫駐的威寧龍灘村,趕在第二天早市開始前,把村里早熟辣椒分批送到黔西北農產品交易市場。為了讓村里發展產業,讓豐收的農產品賣出去、賣個好價錢,這樣馬不停蹄的工作節奏對李大奎來說是常態。
早熟辣椒是李大奎帶領村民套種在龍灘村2000畝還未掛果石榴樹下的農作物之一、也是龍灘村夏季豐產的主要農產品。
“種出來只能算豐收,要銷出去才能賺錢。”李大奎說,為了能讓農產品賣個好價錢,駐村工作組到處了解比較,溝通,建立了“近、中、遠、備”四級市場銷售保障體系,保證農產品賣得出、賣得好。
“今年,在李書記的帶領下,村里抓住‘春風行動’機遇,很多農戶在早熟辣椒、小瓜等農產品上都嘗到了甜頭。”龍灘村支部書記曹勝友說。
望著龍灘村群眾在地里采摘辣椒的忙碌身影,李大奎感慨地說:“在村里開展工作,你不先辦成幾件事,就別想凝聚一片心;不累出一身汗,很難種下一片情。”
龍灘村是深度貧困村,駐村以來,李大奎通過抓黨建促脫貧攻堅。與駐村工作組一起,在龍灘村確實“辦成幾件事,凝聚一片心”。
雖然到龍灘駐村之前已經有了思想準備,但村里的貧困狀況還是出乎他的意料。“到村第一晚,在空蕩蕩的村活動室打地鋪。那晚我失眠了,不停地問自己,龍灘應該怎么辦?”回憶剛到龍灘駐村的情景,李大奎至今歷歷在目。
從建立值班值守、說事議事、代辦服務等制度,到遍訪村里村民,了解村里的難點、問題。李大奎一步一個腳印,丈量村里貧困程度的同時,也在一點點地凝聚民心。
經過深入走訪,李大奎了解群眾最急需、最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工作的突破口。通過李大奎的協調,村里的通組路、飲用水工程、路燈、教育、醫療等一項項難題正逐一得到解決。
“看到駐村工作組在用心用情工作,村里的群眾也不再冷眼旁觀,開始主動參與到脫貧攻堅中來,原來軟弱渙散的村黨組織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慢慢恢復了活力。”曹勝友說。
產業發展是支撐群眾持續增收的核心。解決了基礎問題之后,李大奎采取“找產業、帶著群眾看;找信心、幫助群眾算;找技術、請出能人干;找資金、厚著臉皮竄;找市場、出門到處轉”的辦法,大力調整產業結構。
“我們組建村集體合作社,成立產業臨時黨支部,強化領導,帶領發展。”李大奎說,按照“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思路,協調530萬元,將全村2000多畝耕地全部統籌起來種植石榴,在石榴樹下套種辣椒等。
工作組籌集30萬元幫助村里建設了300畝辣椒黨建示范培訓基地,既培訓貧困群眾的種植技術,又幫助壯大村集體經濟。
今年,龍灘村特色產業已全覆蓋所有貧困戶。談及接下來的打算,李大奎信心滿滿地說:“用心用情用力當好第一書記,帶著鄉親們打好最后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