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俊銘
玉屏侗族自治縣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創新思路、揚長補短,奮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啟了新時代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征程。玉屏侗族自治縣委、縣政府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創新思路、揚長補短,奮力譜寫玉屏鄉村振興新篇章。
選優配強基層組織“帶頭人”。一方面要抓住鄉鎮黨委書記、村黨組織書記和致富帶頭人“三支隊伍”這個關鍵少數,明確鄉鎮、村黨組織書記是抓鄉村振興的“第一責任人”,建立責任鏈條,強化考核問責和結果運用力度,筑牢鄉村振興戰略基層戰斗堡壘;另一方面要凝聚和激發致富帶頭人在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的“火車頭”作用,積極引導大學生、青年才俊、返鄉農民工等向農村聚集,成為帶動農民致富、推動農村發展、驅動農業興旺的中堅力量。
統籌抓好基層干部隊伍選派工作。圍繞“能說群眾話、能辦群眾事、能解群眾難”的標準,繼續深入推進村干部專職化改革,選派1720名政治覺悟高、責任意識強、工作經驗足的干部到村開展工作,進一步夯實農村基層組織基礎。
著力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緊盯基層黨組織中存在的政治覺悟不高、思維遲鈍、干事遲疑、行動遲緩,甚至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等懶政庸政行為,加大追責問責力度;瞄準惠農補貼、土地流轉、集體資產管理等重點領域存在侵害農民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找準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結合點,切實將脫貧攻堅取得的有效成果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聚焦順利通過國家第三方評估驗收這個目標任務,扎實推進“五個一批”工程、農村公路“組組通”、產業路等重點項目,牢牢抓住“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這個關鍵環節,舉全縣之力,匯八方之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全力以赴發展現代農業。緊緊圍繞油茶、食用菌、精品水果(黃桃)、生豬養殖四大主導產業,立足本地優勢,加大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力度,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著力提升“玉屏油茶”“玉屏皇桃”“溫氏生豬”品牌價值。
凝心聚力發展新興產業。緊緊圍繞“玉貨出山”核心,推進冷鏈物流配套設施建設,引進和培育物流龍頭企業2家以上。加大與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合作,建立縣鄉村電商服務中心、站、店三級體系,確保每個貧困村和規模化農業基地至少有1個電商網店。
千方百計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堅持市場導向,加強產業結構調整論證,緊扣“一縣一業”特色優勢產業,著力抓好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工作。深入推進“景園融合、農旅一體”“項目整合+資金整合”疊加建設,鞏固茶花泉、鐵柱山、涼庭寨等高效農業示范園(景)區建設成果,帶動鄉村旅游、農家樂等新興產業發展。
深入推進村集體經濟發展。選優農業龍頭企業和經營主體,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縣內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參與,延伸產業鏈條,力爭每個村集體經濟年平均收入達20萬元以上。
抓重點項目,確保全民受益。加快推進“江玉”“石玉”高速公路和玉銅松快速干道施工進度,開工建設芭蕉灣水庫主體工程、七眼橋加寬工程和洞坪、田心巖渡改橋工程,年底前完成朱家場至安坪公路改擴建工程,完成200公里農村產業路修建及“組組通”續建工程,完成2座病險水庫加固、60處“三小”工程和55公里渠道改造,實現4G網絡無盲區和鄉鎮集鎮中心公益性公墓全覆蓋。

王俊銘(左一)在農業龍頭企業了解企業發展情況。(玉屏自治縣委宣傳部供圖)
抓教育保障,確保學有所教。加大鄉村教育資金投入力度,年底前完成31所山村幼兒園提質升級。按照“精準資助、應助盡助”原則,不折不扣落實好教育扶貧政策,切實解決好“因貧輟學、因學致貧”等問題,發揮好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基礎性作用。
抓醫療保障,確保病有所醫。持續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實施“一站式”便民服務和“1333”健康醫療扶貧模式,全面推行“先看病、后付費”誠信醫療服務,出院結算享受“四重醫療保障”系統一站式補償;全面推進農村貧困戶患者“一對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并實現全覆蓋。年底前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13種大病專項免費救治和104種特慢性疾病門診治療費用兜底保障全覆蓋,完成74所村衛生計生室標準化建設和縣疾控預防中心建設并投入使用。
抓住房保障,確保住有所居。聚焦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鄉鎮幼兒園、敬老院等重點民生項目工程,今年確保完成620套棚戶區改造任務和65個村活動陣地建設及改造工程。
抓就業和社會保障,確保老有所養。借助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用工需求,利用好保潔、護林、護路等“五員”公益性崗位,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全面落實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加大對易地搬遷貧困戶、低保家庭等困難群體的救助力度,解決好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
抓群眾文化生活,確保娛有所樂。深入開展好“文化走親·文化認親”文藝巡演,以舉辦黃桃節、龍舟賽、六月六“趕坳”等獨具地方特色的賽事活動為契機,進一步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增加鄉村文化內容,提升鄉村文明程度。
以移風易俗帶動淳樸民風。以“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和道德講堂為載體,開展好“推動移風易俗、促進鄉風文明”行動,從婚喪嫁娶、衛生整治、陳規陋習、農村建房等問題入手,實施環境衛生整治、繁榮農村文化、文明家風建設等專項行動,積極培育文明鄉風。
以環境整治打造新村新貌。在全縣深入推進“六綠行動”、人居環境整村提升和“一危四改五化”工程,著力抓好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整縣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努力建成全省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和美麗鄉村示范縣。
以“三治結合”提升治理實效。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讓農民自己“說事、議事、謀事、主事”。深入推進“1148”矛盾化解工作機制,實現糾紛及時發現、矛盾及時化解、問題及時解決,鞏固農村和諧穩定的良好態勢。
深入推進“民心黨建+‘三社’融合促‘三變’+春暉社”改革。在全縣打造6個以上“三變”綜合改革縣級示范村,加快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和確權登記,盤活農村資源、資產、資金,導入農村發展新要素,激發農村發展新動能。
全面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辦法。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加快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最大程度釋放改革紅利。
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開展清產核資,進行身份確認、股份量化,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需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確保農民受益,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