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余潞 本報記者 郭媛丹
綠媒5日吹噓“中科院”研制量產的“萬劍彈”可對福建和廣東等地的機場實施破壞與癱瘓。軍事專家宋忠平5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直言,區區一個“萬劍彈”根本挽救不了臺灣,也無助于“臺獨”分子分裂祖國的企圖。
親綠的臺灣《自由時報》5日稱,“萬劍彈”去年9月底曾在屏東九鵬基地外海進行作戰射擊驗證,已達到原先設計的功能,隨后開始少量撥交臺灣空軍,今年則由空軍戰術測評隊實施更嚴苛的戰術測評。即模擬在實戰狀況下,由“經國”號戰機從掛載、升空、戰術動作、發射到是否擊毀目標,驗證實戰能力。8月2日下午,兩架“經國”號雙座戰機從志航基地起飛,其中一架發射一枚“萬劍彈”實彈,另一架全程追蹤、錄像,并出動一架無人機進行戰場監控,將整個實況實時傳回“中科院”九鵬基地。由于事涉敏感,測試時段全程保密。
報道稱,這枚“萬劍彈”成功將海上目標區域多個標靶摧毀。根據規劃,它是目前臺空軍戰機配掛射程最遠的集束炸彈,射程在200公里以上,具有巡航導彈的功能,可從“海峽中線”附近投射,對福建、廣東等地區的解放軍機場、部隊集結區、裝卸區或陣地等,“以多彈頭廣泛區域實施破壞與癱瘓,已是臺海防衛作戰‘多重嚇阻的重要武器之一”。
“萬劍彈”研發代號為“神斧項目”,2015年由空軍編列近70億元新臺幣進行量產,未來“希望借由大面積、毀滅多目標的特性,有效遲滯、破壞敵軍的登陸能力”。《亞洲周刊》稱,“萬劍彈”是專門針對機場跑道攻擊的集束彈,爆炸后的碎片能涵蓋足球場大小范圍,造成巨大殺傷力,以此對機場造成大面積破壞。
不過輿論對“萬劍彈”能發揮多大功能并不看好。中時電子報稱,臺海一旦爆發戰爭,臺灣承受第一波攻擊后還有多少機場可以起飛,以及起飛后如何抵達“海峽中線”進行攻擊,仍是考驗。聯合新聞網提及,“萬劍彈”在此前演練時曾發生彈體不規則滾動導致無法控制,最后不得已由測試人員按下自毀裝置使其在空中引爆。而軍事專家宋忠平5日對《環球時報》表示,任何武器裝備都需要一個載體,“萬劍彈”的載體是“經國”號戰機,對付它只要有效遏制戰機讓其無法起飛,或者在飛行過程中無法發射,再厲害的彈也沒用。他說,假如臺海爆發戰爭,隨著解放軍縱深打擊能力越來越強,制空權完全被我們掌握,臺軍的飛機根本無法從機場起飛,解放軍有足夠的能力將攜載“萬劍彈”的戰機在機場上空擊毀。▲
環球時報2018-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