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華 唐彥君 張冰冰 侯喜林 趙蕊 余麗蕓
摘 要 本文運用了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闡述了研究性教學的含義、特征、方法及主要模式,在此基礎上探究了研究性教學的評價方法。研究認為,研究性教學會推進課程的改革,革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變學生的被動式接受為主動性探索,最終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的。
關鍵詞 研究性教學 教學方法 教學模式 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5.005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Teaching
WANG Guihua, TANG Yanjun, ZHANG Bingbing, HOU Xilin, ZHAO Rui, YU Liyun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literature teaching method and logic analysis method are used to expound the meaning,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and main modes of research teaching. On this basis, the evaluation methods of research teaching are explored. The study believes that research-based teaching will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innovate the methods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 change students' passive acceptance into active exploration, and finally achieve the goal of fostering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s research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ode; teaching evaluation
1 研究性教學的含義
研究性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從自然、社會和日常生活中選擇、確定與學科相關的專題進行研究,使學生在獨立的主動探究、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的研究學習過程中,吸收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獲得新穎的經驗和具有個性特征的行為,從而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質,培養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一種教與學互動的實踐獲得。
作為一種教學思想,研究性教學的基本觀點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與科學家的研究過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教育者應激勵、引導和幫助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在這樣的“探究”過程中獲取知識,訓練技能,培養能力,特別是培養創新能力,發展自己的個性。
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研究性教學是以“問題”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方法。
作為一種教學過程,研究性教學是師生在既有知識、經驗的相互溝通的基礎上尋找、發現問題,借助于一定的新知識去共同謀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作為一種教學模式,研究性教學是建立以研究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即要求教師采取多種途徑和方式,有意識地去啟發、引導學生應用研究型思維和探究性學習去理解,去發現,去體驗,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研究性教學是一種培養創造性人才的新途徑。
2 研究性教學的特征
(1)問題性:研究性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強調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另一方面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2)過程性:從學習論來講,所謂學習的過程,即達到學習目的或獲得所需結論而必須經歷的活動程序。毋庸置疑,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理解和掌握正確的結論,所以必須重結論,但是,如果學生不經過自己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況等認識活動,結論就難以獲得,也難以真正理解和鞏固。更重要的是,沒有以多樣性、豐富性為前提的學習過程,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就不可能培養起來。所以,不僅要重結論,更要重過程。
(3)開放性:研究性教學強調開放性,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心理氛圍,給學生一種心理安全感,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正是學生主動、生動發展的搖籃。
(4)能動性:研究性教學是把學習建立在學生能動性的層面上的,它以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為宗旨。能動性使學生的學習狀態從被動到主動,從消極到積極,不僅開發了學生的學習潛能,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
(5)獨立性:獨立性是研究性學習的靈魂。在授課之前,學生獨立閱讀教材,獨立完成作業,帶著問題聽教師的講授,主動接受知識,解決在獨立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這種獨立學習與傳統預習有本質區別。
(6)超前性:研究性是先學后教,學生首先必須超前學習,然后再進行課堂教學,這種模式是學生對知識進行自我建構的過程,即學生利用頭腦里原有的認知結構同化和順應新知識的活動,新知識只有通過學生頭腦里原有認知結構的加工改造才能被學生真正認識和掌握。
(7)參與性:參與性強調的是學生作為主體對課堂教學的參與,其目的在于形成平等、和諧、熱烈的探索氛圍。宗旨是要變傳統的被動的接受式學習為積極主動的參與和探究式學習;變重結果的學習為重過程和方法的學習。
3 研究性教學的方法
(1)問題教學法:主要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設置情景,提供材料,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或教師提出問題,或師生共同提出問題,在此基礎上通過分析、資料證明、理論驗證,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在問題的提出與解決中應用知識、獲取新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實驗探究法:主要是教師和學生在共同設置實驗目的、討論實驗要求、分析實驗對象和條件、預測實驗結果的基礎上,讓學生手、眼、腦并用,廣泛參與實驗操作,動手實驗,觀察實驗,記載實驗,分析實驗等。
(3)案例分析法:由教師或學生提供案例作為教學剖析的對象,和學生一起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討論、評價,尋找對象,體驗和感悟案例情境,學習、借鑒案例反映的策略,吸收案例討論中有價值的思想、觀點、方法,內化為自己所學的知識,增強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活動體驗法:主要是在教學中,根據教學需要讓學生通過活動來體驗環境,體驗人物心態,體驗事物發展過程等等。
4 研究性教學的主要模式
(1)問題解決模式:即教師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提出問題 → 搜集科學事實 → 探求解題方法 → 得出科學結論 → 運用新知識。這一模式首先要求教師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創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生思考,使他們產生問題,并激發他們探究的動機。要指導學生正確搜集和選擇科學事實或探究事實的條件。然后,要引導學生通過對問題的分析、探索,進行假說、討論或歸納等一系列再發現的認知操作過程,尋找問題的解決方式,促使問題得到解決,乃至得到創新性的解決。最后,運用所獲得的新知解決新情境下的問題,以實現知識的遷移,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2)自主研究模式:即學生發現問題 確定題目 → 搜集資料并制定研究計劃 → 分析資料并實施研究計劃 → 撰寫研究報告。自主研究就是學生獨立從事和完成某項課題的整個研究過程,包括提出問題,確定研究課題,開展亞久,最后提交研究成果。在這一模式中,學生提出問題的自由性很大,所以他們具有個性特點的才智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從始至終,指導教師似乎都像一個“局外人”在欣賞著自己學生的成長,他們不會直接參與其中,更不會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只是在必要時給予一定的技術指導而已。這一模式的實施空間最大,運用范圍最廣。
(3)課題參與模式:即學生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從中進行科學學習、科學探索和科學實踐的一種活動。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課題研究中,不僅可以為課題組增添新生力量,而且可以讓學生在參與協助科研項目的過程中接觸學術發展的尖端知識,增加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實踐的大課堂里,讓學生在教師成熟的科研思想的熏陶下,在嚴肅縝密的科研氛圍中,學生會獲得在傳統式教學中永遠獲取不到的寶貴經驗和成長體驗。
5 研究性教學的評價
(1)學生的學業評價。要改變學生學業評價中“一考定全局”的傳統終結性評價模式,實行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課內教學與課下自主學習相結合的全程評價,采用習題、討論、項目訓練、隨堂測驗、期中考試等方式,加強對教學過程中平時學習情況的考查,可采取開卷、半開卷、口試、答辯等多樣化的考核方式。特別重視評價學生的研究與創新能力的成果。
(2)教師的教學績效評價。制訂能夠客觀反映研究性教學的評價指標,如授課形式、課程組織、知識信息、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激發興趣、課堂效果等指標和能體現教師教學個性風格、教學改革創新成分的指標。
反思我們的教育,不難發現以考試為目標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創新人才的培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失去活力。為此,我們要改變重繼承輕創新、重知識輕能力,推進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最終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的。
*通訊作者:余麗蕓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SPOC的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以《基因工程》課程為例)(SJGY20170443),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藍墨云班課”教學平臺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部分專業課程的應用研究)資助。(GBE1317024)
參考文獻
[1] 陳小鴻.高校研究性教學的內涵、評價與管理[J].高教與經濟,2008(3):7-11.
[2] 劉智運.高校研究性教學的特征[J].江蘇高教,2006(2):150.
[3] 黃亞平.研究性教學:理論與實踐[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77-180.
[4] 曹娟.關于高校實施研究性教學的理性思考[J].現代大學教育,2006(6):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