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聰
摘 要 面對目前高職學生精神空虛、被動學習的狀況,將“傳統文化經典悅讀”融入普通話課程講授,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本文從教學課時的安排、教學時機的選取,教學形式及內容的設置,一一精心設計,實踐表明教學效果好。遂分享與同行探討、切磋。
關鍵詞 普通話教學 經典悅讀 課時安排 形式與內容設置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5.018
Integrate Traditional Culture Classical Reading into
Higher Vocational Putonghua Teaching
KE Cong
(Public Class Department,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212)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present mental emptiness and passive lear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his problem can be effectively solved by integra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classics into Mandarin teaching. This article carefully designs from th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hours, the selection of teaching timing,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teaching, and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teaching effect is good. Then share with the colleagues to discuss.
Keywords Putonghua teaching; classical reading; teaching hours; form and content setting
1 傳統文化經典悅讀融入普通話教學的意義
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經典教育的重視,目前,基礎教育中已經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經典的學習,但是對于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高職院校來說,多數都暫時還沒有做到專門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賞析”這類必修課。解決此問題的方法,是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人文課程教學中,充分發揮人文類課程的“育人”功能。
高職院校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的本質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使學生不僅成為專業技能型人才,還能以良好的素養作支撐,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擁有可持續成長的能力。擁有可持續性發展思維的教師,應不滿足于僅讓學生學會知識,也應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幫助學生成熟,塑造人格,提升品德修養。
高職院校普遍開設有普通話課程。它是基礎技能課,提升學生普通話語音面貌和口語表達技能,為學生增加就業軟實力,同時,它也是一門人文課程。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言,隨著它日益普及和各民族相親相愛、相互交流的深廣,已成為優秀中華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各場合、各傳媒對傳統文化經典的學習、傳承和解讀都是以普通話作為傳播介質的。上述條件,給傳統文化經典以“悅讀”的方式融入普通話教學提供了土壤。作為一門提升語言能力的課程,讀是最重要、常用的訓練方式。傳統文化經典“悅讀”融入普通話教學,就是用快樂朗讀的方式,將傳統文化經典融入到普通話課程教學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2 普通話教學現狀與經典悅讀融入教學課時安排
目前,普通話課程的教學偏重應試教學,為了鼓勵更多學生參加普通話等級測試,教師常常圍繞如何得高分來教學,課堂訓練材料也限制在考試范圍內,枯燥乏味,學習興趣難以激發。如果在教學安排上減少一些功利性,以讓學生“體驗中國語音和文化之美”為教學目標,那么教學內容可以設計得豐富、生動許多。
根據各專業對普通話課程的不同要求,經典悅讀融入普通話教學課程一般設置30~60學時。30學時以提升整體語音面貌為重心,主要進行聲母、韻母、聲調發音知識和正音訓練;60學時在正音基礎上,向著提升普通話口語表達和交際能力方向拓展,在正音教學基礎上,可納入朗讀、誦讀、說話、演講和口頭表達方面的知識和訓練。為保證學習效果,教師每課時中與學生進行課堂口頭訓練的時間,應占到每課時1/2的時間,這為傳統文化經典悅讀的融入提供了較大空間。
帶著把中華優秀傳統經典引入普通話教學,給學生充滿人文氣息的課堂,使學生拓展能力、凈化心靈、感受美好、提升修養的教學目標,筆者在授課班級的60名大專一年級學生中,開展了一學年教學實踐。
3 經典悅讀融入教學的時機、形式及內容設置
3.1 課前讀,營造快樂學習氛圍
課前讀,常采用聽讀形式。內容一般選取古代啟蒙經典,因為它們內容淺顯、音韻優美、節奏感強,配上標準普通話朗讀,瑯瑯上口,給學生帶來很好的聽覺體驗。課前10分鐘,播放以古典樂為背景的《聲律啟蒙》,帶著學生一起打著拍子朗讀它,利于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課前開開嗓,學生的注意力比較容易進入課堂。一學期完,一本《聲律啟蒙》讀完。在聽讀本書時,學生在優美的普通話音韻中感受中國獨有的語言文化之美,感受中國人文精神,培養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同類文還有《訓蒙駢句》、《笠翁對韻》、《千字文》、《增廣賢文》等可選取。
3.2 課中讀,正音同時提升素養
課中讀,常采用朗讀、朗誦和聽讀形式。這些形式用于課堂中時,可以靈活巧妙,不拘一格。根據作品題材、風格、意境的不同,有時教師或學生領讀,有時橫向或縱向接龍讀,有時分組讀、配樂讀、分角色讀,有時多人或男女生合作讀,課堂氣氛活躍。內容上,可多種文學體裁搭配,如經典詩詞、中華文化散文,甚至是帶著濃郁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的繞口令、順口溜、顛倒歌、歌詞。
3.2.1 經典詩詞的運用
詩常短小精悍、意境美好、語意淺顯,是優質的經典悅讀材料,又是理想的普通話語音訓練材料。如,普通話的音變現象之“一字的變調”教學中,朗讀清朝陳沆的“一字詩”。“一帆一槳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此詩是含有文字游戲成份的詩歌,10個“一”字道出“獨”、“一”、“滿”、“全”等多種涵義,且每個“一”都引出一個鮮明形象,寫人狀物繪聲繪色、詩情畫意。根據變調規則,每個“一”字或讀去聲或讀陽平,錯落有致,語調的變化之際,讓人讀來興趣盎然,學生在輕松美好的審美意境中,掌握了“一”字的變調規則。
其它還有,“前后鼻韻母正音”教學中,朗讀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內有11個帶前后鼻韻母的字,可進行針對性訓練;朗讀的技巧之“唇舌部力量控制”教學中,朗讀唐朝王之渙的“涼州詞”;普通話朗誦教學之中華經典課堂朗誦會中,帶學生朗誦北宋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南唐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等膾炙人口的名篇,不勝枚舉。
3.2.2 中華文化經典散文的運用
針對不同正音知識點,教師針對性選擇一甲水平朗讀音頻給學生聽讀,穿插于每組聲韻調正音訓練之中來強化所學的普通話發音知識。如,茅盾的“白楊禮贊”,賈平凹的“丑石”,馮驥才的“國家榮譽感”,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夏衍的“野草”等。
這些經典散文,均取自現當代典范的白話文著作,帶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內核,是中國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3.2.3 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繞口令或順口溜、顛倒歌、歌詞的運用
教師精選這類優秀材料融入普通話課堂,學生讀來興趣盎然。如,前后鼻韻母正音時朗讀的繞口令“生身親母親,謹請您就寢。請您心寧靜,身心很要緊。新星伴明月,銀光澄清清。盡是清靜境,警鈴不要驚。您請我進來,進來敬母親”;韻母中的“e和uo”發音辨正時朗讀的顛倒歌“太陽從西往東落,聽我唱個顛倒歌。天上打雷沒有響,地上石頭滾上坡。江里駱駝會下蛋,山上鯉魚搭成窩。臘月苦熱直流汗,六月暴冷打哆嗦。姐在房中頭梳手,門外口袋把驢馱”;普通話聲調訓練時朗讀的歌詞“長江流,黃河流,滔滔歲月無盡頭。天下興亡多少事,莽莽我神州。情悠悠,思悠悠,炎黃子孫志未酬。中華自有雄魂在,江河萬古流”(電視片《九州方圓》主題歌,蘇叔陽填詞)。
3.3 課后讀,鞏固知識反饋效果
課后讀,常采用朗讀或朗誦的形式。引導學生在普通話課程每章學習結束之際,從課上練習過的傳統文化經典材料中任選一篇,通過手機錄制,用朗讀或朗誦的形式,將自己的音頻作業發送至教師提供的課堂互動教學平臺之上,供教師查閱、學生互相品評。教師甚至還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免費的朗讀、朗誦作品配樂視頻制作軟件,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經典朗讀朗誦作品配樂、配圖,做成視頻成品。教師用心評選優秀作品,在平時分中適當加分鼓勵。這種課后練習方式,靈活又新穎,既鞏固了課上所學的知識,又及時向教師反饋了教學的效果和不足,促進學生主動感受、了解和熱愛中國文化,提升了學生參與普通話課程的學習興趣。
4 經典悅讀融入普通話教學效果及教后反思
筆者在傳統文化經典悅讀融入普通話教學實踐結束之際,在授課的60位學生中進行開放式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0%的學生表示了對此教學方式的喜歡,認為它新穎、有趣,近1/3的學生明確表示了對普通話課程學習的積極態度。學生認為,通過這樣的課堂,使他們認識到普通話學習不僅僅是把發音說標準那么簡單,中國的語言和文化是那么博大精深,進而萌生出想提升普通話語音面貌,提升普通話口語表達能力的愿望。事實上,隨著經典悅讀不斷融入普通話課堂,這種朗讀練習成為課堂的常態以后,所有的學生都知道自己必須參與到課堂口頭練習之中,學生的注意力不斷被教師和大集體拉回到課堂上,他們在課堂上講話、玩手機、開小差的情況也會大量減少。
教學實踐證明,傳統文化經典悅讀和高職普通話教學是完全可以無縫結合在一起的,并且是可以用這種形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充分發揮普通話課程作為人文課程的“育人”功能的。將傳統文化經典悅讀融入普通話教學的實踐,是嘗試用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普通話課程教學。以標準的普通話語音為平臺,讓學生在朗讀訓練中,改善語音面貌,充分體味中國文化、語言文字之美,吸引他們主動學習,甚至萌生提升自我的愿望。也只有這樣,教學效率才會逐漸提升,傳統文化教育才能走進更多學生內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滋養學生內心,幫助他們加快走向成熟,增強職業素養,幫助推動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基金項目: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16~2017年度科研規劃項目課題“基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背景下的高職院校人文素養課程體系建設實證研究”(項目編號:201615Y41)之子課題“傳統文化經典悅讀”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趙菁.通過經典誦讀對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研究[J].語文論壇,2016(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