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莉
摘 要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活力”是經常提到的概念,包括經濟活力、政治活力、文化活力、社會活力等,在當前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活力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 習近平 活力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中圖分類號:D61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4.074
On Xi Jinping's Vitality Thought
HOU Wenli
(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engdu, Sichuan 610072)
Abstract In the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of Xi Jinping, "vigor" is a concept often mentioned, including economic vitality, political vitality, cultural vitality, and social vitality. In the current coordin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four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layout, the concept of vitality It has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Xi Jinping; vitality; "four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layout
活力,指充滿生機、蓬蓬勃勃的生命力。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活力是時常提到的概念,表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在當前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征程中,如何激發活力、保障活力、處理好活力與有序的關系是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問題。
1 習近平活力思想的主要內容
1.1 經濟活力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國際國內形勢的特殊性,我國實行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體制的弊端逐漸顯露。其中,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其主要的弊病。針對這一狀況,鄧小平領導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領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飛躍,極大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極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發展,極大增強了黨和國家生機活力”。①同時,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我國社會生產力總體發展水平還不高,與發達國家的生產力水平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為此,為了更充分地解放和增強社會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地進行改革開放來解決問題,一方面,從國內來看,要探索進一步增強國有企業、非公有制經濟活力的路徑;另一方面,還要進一步探索通過對外開放,緊密聯系國內與國際市場,形成像“一帶一路”這樣的融合發展的經濟模式。使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人們、不同地域的企業、以及不同地域的資金、技術活起來、火起來,以互利共贏的方式推動世界經濟的增長。綜合國內與國際兩個方面的措施,其目的只有一個,這就是要“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②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2 政治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上取得了重大進展,成功開辟和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同時,應該看到,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體制、機制以及具體運行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行政體制方面,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足,尤其是如何更好地將市場經濟的作用和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市場監管作用充分結合,還需要深入研究。需要通過有效的改革措施才能解決,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和國家保持生機活力的關鍵。”③只有緊緊依靠進一步的改革開放,探索建設服務型政府、法治型政府,才能充分調動政府、市場、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而為黨和國家進一步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1.3 文化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僅在社會生產力發展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還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成績斐然。綜合國力迅速提升的同時,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也大大增強。同時,還必須看到,由于利益分化、觀念多元以及中西文化碰撞等原因,在文化領域還存在著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比如,一些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發生了蛻化、弱化、淡化的現象。面對深化改革出現的利益調整,面對封建主義腐朽思想和資本主義享樂文化的影響,理想信念產生了動搖,思想空虛,精神萎靡、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甚至墮落成腐敗分子。這些消極現象的存在,腐蝕了人們的心靈,遭致價值觀、人生觀錯位,影響了社會風氣;更不利于形成共同的理想,不利于人民的團結。為此,必須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以促進人們精神文明、精神水準的提升和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核心價值觀的構建。為此,“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④
1.4 社會活力
伴隨改革開放的進程,在黨的領導下,我國社會管理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社會管理各方面逐漸步入有序良性的軌道。在社會管理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同時,還應看到,較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社會轉型期的矛盾日漸增加,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期,社會問題大量累積,這些問題既有來自基層社區的治理問題,也有來自社會組織、社會權益維護的問題,還有網絡社會安全的問題,以及公共安全的問題和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帶來的問題,這些社會問題相互糾結,涉及領域眾多,成因復雜,波及面廣,影響大,加劇了社會治理難度,迫切需要進行社會治理創新。以更好地為現代社會服務;同時,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是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通過社會體制改革創新,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最大限度增強社會發展活力,充分發揮人民群眾首創精神,使全社會創造能量充分釋放、創業活動蓬勃開展”。⑤
2習近平活力思想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2.1 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增強活力
經過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活力大大激發,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這樣局面的取得,靠的就是改革開放,當然,我國發展起來的同時又有新問題、新矛盾的產生,這就迫切需要全面深化改革,迫切需要通過創新的驅動,以創造創新的方式,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短板問題,激發經濟主體的內在潛力和活力,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只有“通過不斷改革創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比資本主義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能為社會發展提供有利條件,更能在競爭中贏得比較優勢”,⑥如此才能充分展現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的正確性和優越性,體現出社會主義泱泱大國的強大活力。
2.2 全面依法治國,為解放和增強活力提供保障
隨著依法治國的深入推進,我國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還應該看到,由于我國有著漫長的封建社會的歷史,這一歷史不可避免地影響著當代社會的進步,尤其是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門、一些人中,法治觀念、法治意識淡漠,輕視、忽視法治建設的現象還一定程度存在,這些現象的存在不利于國家和社會的長治久安,不利于建設公平正義的社會秩序,也妨礙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如何更好地發揮法治的作用,以促進市場經濟的井然有序和蓬勃發展,從而進一步激發和保障社會活力,成為其中的重中之重。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將活力與有序結合起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要處理好活力和有序的關系,社會發展需要充滿活力,但這種活力又必須是有序活動的。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洶涌也不行。”⑦為此,只有把全面依法治國擺在更突出的位置,緊緊依靠法治處理方方面面的矛盾和問題,才能使改革開放有強大的法治保障,才能使社會活力有進一步的釋放。
2.3 全面從嚴治黨,為解放和增強活力提供引領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黨把方向、謀大局的中流砥柱的作用,確保黨始終引領國家、領導人民不斷進步的核心作用的發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這里最核心的是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偏離了這一條,那就南轅北轍了”。⑧辦好中國的事,關鍵在黨。通過全面從嚴治黨,可以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使黨充滿戰斗力、凝聚力和蓬勃活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有主心骨、定心丸。從而在引領國家向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征程中,帶動全社會煥發出嶄新的活力與創造力。
2.4 解放和增強活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進入決勝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體現在涉及的領域是全面的,是覆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方面面的;又體現在涉及的人群是全面的,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全面小康,是惠及十幾億人的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的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具體體現為實現和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為國為民謀福祉的價值觀使然,集中反映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解決我國當前發展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必須深入貫徹新的發展理念,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著力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大創造創新力度,激發和增強創造創新活力,還要更加堅定地深化改革開放成效,使改革開放的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從而更深刻地激發和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共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貢獻。
注釋
①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4.
②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17.
③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9.
④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87.
⑤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93、94.
⑥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18.
⑦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17.
⑧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