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開立 張蒙 臧瑩
摘要:古今中外不乏天妒英才、英年早逝的風流人物,古如王勃,外如梵高,今如陳師曾。他們在短暫的生命中創造出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對后世影響經久不衰。陳師曾作為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的一位畫家和美術史論家,雖只渡半生,但其藝術精神長存,影響了中國近代乃至現代美術的發展。
關鍵詞:陳師曾;中國畫;理論主張
1陳師曾思想之淵源
1.1傳統文化思想之淵源
陳師曾生長于東西文化碰撞空前激烈、社會急劇變化的時代,戊戌變法之時,陳師曾已22歲。他親歷戊戌種種,眼觀國人為之奮斗卻又功敗垂成,其間辛酸秘事對他的思想產生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和影響,也對守舊和改革有了初步的認識,無形中對陳師曾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并在其思想上埋下了種子。在傳統文化馥郁之前不驕傲自大、故步自封、墨守成規,在西學東漸、西風日盛之時不盲目自卑、否定自我。這種思想正是在后來的“美術革命”中陳師曾能夠逆流而上,為中國文人畫正名的動力所在。
1.2西方文化思想之淵源
陳師曾從祖父那里識字,打下深厚的國學功底。10歲在長沙從擅長畫花卉的尹和白學畫,之后,他又接受了較為西式的教育。在日本留學期間,雖然陳師曾并沒有專門學習過繪畫,但是他和李叔同交往頻繁,而李叔同學的是油畫科,屬西方繪畫。由此可見他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較關注西方繪畫的,這也為他的藝術理論奠定了基礎。留學歸來的陳師曾,不僅浸潤著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而且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東西文化的碰撞在陳師曾這里融會貫通。不全盤否定舊學,也不全盤接受新學,摒棄拿來主義,做到為我所用,成為近現代著名的美術史論家。
2陳師曾關于中國畫之理論
2.1名流大家之“中國畫倒退論”
“中國文人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把它定義為一個畫種其實已經忽視了它的很多價值與特性……文人畫是一個文化綜合體,在這一點上它完全不同于任何一門簡單的純繪畫的畫種,尤其不可與西方繪畫等同而論。”文人畫作為中國畫的代表,在后期已作為中國畫的代名詞。中國文人畫與西方繪畫的比較,本身不存在可行性,但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整個中國處于激烈的轉型期,學習西方之思想、文化、技藝、體制等已成風潮,中國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康有為在維新運動失敗后游歷歐美,將西方古典油畫與中國畫相比較,認為中國宋代繪畫萬國第一,宋以后畫壇不求形似,致使衰落。要振興中國美術界,必借助于西方的寫實主義繪畫。因此,康有為手書的《萬木草堂畫目序》中論述以上觀點。
1918年,徐悲鴻的《中國畫改良之方法》在美術界產生了極大的震撼。此文提出了著名的“中國畫倒退論”,他的“中國畫倒退論”與康有為的觀點一致,認為今不如昔、中不如西。細細思索徐悲鴻的“中國畫倒退論”思想,很可能受到過康有為的影響。1916年他在上海作畫時被康有為收為弟子,兩人常談書論畫,交往甚密。想來在此之間,康有為應是向徐悲鴻表達過自己重形輕意及推崇唐宋寫實繪畫之觀點的。時隔一年,《新青年》發表了陳獨秀的《美術革命——答呂瀓》,更是將這場美術革命推向了高潮。
2.2陳師曾之“中國畫進步論”
面對康有為、徐悲鴻和陳獨秀及其擁護者的“中國畫倒退論”,陳師曾是保持警惕之心的。他以對西方美術的了解和本身具有的深厚的國學根基,對中國畫即文人畫的優秀傳統進行了認真的總結和研究,發表了《中國畫是進步的》和《文人畫的價值》兩篇論文,向“中國畫倒退論”進行了強有力的回應和抗爭。
得天獨厚的家學淵源使陳師曾在詩文書畫印方面無所不精,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各個流派都有所涉獵,甚至精通。再加上八年日本留學經歷,對西方思潮有所接觸和了解,使之站在中國文化的制高點。用兩種眼光來看待東西方文化,發表對中國畫的看法,以此來駁斥社會中盛行的“中國畫倒退論”。
陳師曾在《中國文人畫之研究》中重新定義了文人畫:“風格和式樣的問題對于文人畫來說是次要的,文人畫的真正意義就是文人對于繪畫所抱的那種出入不物、得失隨緣的態度。”這個新的定義賦予了文人畫新的存在價值。陳師曾重新定義的文人畫,擺脫了先前的桔桎,延續了文人的精神。他概括出文人畫的四大要素,即人品、學問、才情、思想,四者兼備者即可為文人畫家。這使得當時的文人學子很容易就接受此觀念,擴大了文人畫的社會基礎。“可以說,陳師曾不是抗拒而是順應了世紀之交的社會轉型,而文人畫的轉型就是中國畫現代化較為成功的一個案例。”面對康、徐、陳等人對中國文人畫色厲內荏的痛斥,陳師曾認為文人畫的不求形似是一種進步。倒退論認為文人畫不甚考究,不具有寫實精神,這與西畫背道而馳。面對如此書生意氣的詆毀和污蔑,陳師曾的反擊鏗鏘有力。
自陳師曾提出“中國畫進步論”至今的百余年間,中國畫發展的勢頭依然旺盛,期間大家輩出,他們的成就與20世紀初陳師曾的“中國畫進步論”遙相呼應,不僅駁斥了中國畫沒有發展空間的論調,更為20世紀乃至更長遠的未來中國畫的有序發展提供了論證。
3朽者不朽
陳師曾的一生雖只有48年,但這半個世紀的旅程卻充實而精彩。先生以自己的美術創作及活動開一代新風,率先將西方繪畫理論及技巧等思想引入中國傳統繪畫,文物鑒定與鑒賞1914-1915年間他創作的《北京風俗》便是最好的寫照。豐子愷在《教師日記》中曾說“我小時候看《太平洋畫報》上發表陳師曾的小幅簡筆畫”。
陳師曾英年早逝后,吳昌碩給予其“朽者不朽”之評價,這是對陳師曾人品及藝品的高度評價。他執教各重要美術院校,參與或組織各個畫社活動,提攜后進,培育良才,為中國畫壇培養大量中堅力量。其不朽,不僅是藝術精神、學術思想之不朽,不僅是為畫壇和中國美術教育鞠躬盡瘁之不朽,更是其偉大人格和對中國畫壇的深遠影響之不朽,我們緬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