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婷
摘要:天水南宅子是明代山西按察司副使胡來縉故居,目前是天水民俗博物館。館內(nèi)所藏明代萬歷年間圣旨是重要文物,反映了當時封建社會的朝廷和皇帝對遵守孝道的模范臣子的褒獎,是教育后人繼承立德、立言、立業(yè)的進取精神,弘揚中華民族持中秉孝傳統(tǒng)美德的見證。
關鍵詞:南宅子;明代圣旨;研究
天水民俗博物館館藏明代萬歷年間七彩圣旨,是頒給明代戶部貴州清吏司主事胡濟父子的,主要是為了表彰胡濟父子的仁孝厚德。胡濟之子胡來縉后官居山西按察司副使,于天水建宅居住,名日南宅子,現(xiàn)為天水民俗博物館。
該圣旨未定級,由特制的絲絹織成,長3.2米,寬0.33米,底色分淡黃、淺青、深黃、銀灰和淺絳五色,以白色祥云圖案為底紋。祥云在圣旨里面具有防偽標識的作用。當它作為防偽標識時,其格式為奉天承運的“奉”字書寫在第一朵祥云的上面。該圣旨起首以篆字“奉天誥命”四字為題,兩邊織有白色雙龍圖案。文字為墨書工楷書寫,豎向排列,共27行227字。文后鈐蓋篆書“制誥之寶”朱色璽印,印記下落款“萬歷十年十一月初七日”。騎縫留左半字“智字七百三十五號”。后印篆書“廣運之寶”朱印。最后織字篆書“隆慶元年某月某日造”。對此圣旨進行研究,可以使我們在了解明代有關歷史的同時弘揚中華民族持中秉孝的傳統(tǒng)美德。
圣旨原文:
奉天承運
皇帝制曰人臣樹績王家匪
徒邁跡在躬蓋式轂所
貽發(fā)祥有自而贈承德
郎戶部貴州清吏司主
事胡濟乃戶部云南清
吏司郎中來縉之父倜
儻負奇惠慈樂予以廢
著起家而安其親以孝
弟訓族而善其俗勖成
哲嗣展采郎閟三釜弗
躬重申有命茲加贈而
為奉政大夫戶部云南
清吏司郎中龍章賀奕
燕翼昭宣
制曰人子于母手澤存而
不能飲傷就養(yǎng)之不終
也非繳寵榮昌以慰孝
思哉而封太安人吳氏
乃戶部云南清吏司郎
中胡來縉之母孝敬性
成惠溫躬備恩勤可閔
勞愛有方祿養(yǎng)弗終榮
名宜錫茲贈而為宜人
薦頒明寵永耀幽靈
萬歷十年十一月初七日
中國歷史上有一些流行甚廣的觀念,如“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孝慈則忠”等。把政治倫理的“忠”與家庭倫理的“孝”結合在一起,把“孝子”和“忠臣”完全等同。同時統(tǒng)治階級始終以“忠孝一體”要求人們舍孝全忠,舍私恩全大義,因為士子行孝可以導致忠順于國君,而孝的最終指向是“忠”,“忠”直接關系到統(tǒng)治階級的最高利益。國君做到了孝的表率,也就能使民服、民順,實現(xiàn)自己的統(tǒng)治。孝的范圍擴大化,孝的功能擴大化,使孝能為君王服務,成為其治理天下、管理臣民的一種很好的方式。使孝在以往的氏族宗教個體家庭之外又添上一抹政治色彩,也成為歷代封建王朝尊崇的理由。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萬歷皇帝下旨獎勵胡濟父子持中秉孝的人倫之道了。
天水民俗博物館的另一幅圣旨恰好可為佐證。這幅圣旨是明萬歷八年(1580)皇帝封胡來縉之母為安人的五彩圣旨,圣旨長3.2米,寬0.33米。兩幅圣旨雖規(guī)格不同,第二幅為五彩,低于第一幅,但在內(nèi)容意義上幾乎相同,在形式和文體上基本一致。字體為小楷,氣度雍容,圓潤飄逸,布局奇正相參,跌宕有致,筆畫突兀,歷經(jīng)滄桑卻風采不減。
明朝以誥命封贈五品以上的官員。因受封者品級不同,誥命的顏色也有所區(qū)別,分為三色、五色、七色。官員品級越高,誥命的顏色越多,最高級別為七色。誥命封贈一品高官用仙鶴作為底紋,二至五品官員則用祥云作為底紋。天水民俗博物館的館藏圣旨因此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天水民俗博物館原為胡氏古民居。秦州胡氏原是跟隨朱元璋起義的江南鳳陽縣五河縣義士胡國用之后代。胡氏代有賢人,族人由明初幾十人,繼600多年繁衍,居住天水者已達2000余人,人才輩出。
胡濟,字福清,明萬歷贈奉政大夫,是一位天資忠厚、胸襟寬廣而有雅量、樂善好施、不計回報、廣交友誼的賢士。生子三人:胡來鳳、胡來鵬、胡來縉。其中胡來縉是明代嘉靖戊午(1558)科舉人,字仲童,又號東泉,一生成就卓然,是天水名門貴族之一。胡來縉中舉人后被破格任命為大興縣縣令。在任期間,由于離京城比較近,當時的權要貴戚雜沓紛至,供應繁重,政事多被阻撓,因為利益所在,有一點顧及不周,即有丟官之危或殺身之禍。于是,和胡來縉要好的朋友都為他擔憂。來縉說:“京縣人之所以難為,是因居官者怕丟官位,便徇私枉法,違犯禮制,我惟按禮守法,想來人都有公道良心,至于將來得失,不須考慮了。”因此在任三年,清苦自奉,勤敏供職,秉公辦事,不敢有毫發(fā)自私,權貴人不但懾服,反而稱譽推薦,升遷戶部郎中。在職時,革除舊弊,下司屬吏不敢欺蒙。后擢升山西按察司副使,按察使為一省的司法和監(jiān)察長官,按察司副使相當于省級的監(jiān)察部副部長。后加官至雁門兵備道,為正四品官員,兼任山西省按察司副使。因而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明王朝,才有可能修建今天我們看到的這樣規(guī)模的天水南宅子。他病故后,被皇帝“誥贈中憲大夫,崇祀鄉(xiāng)賢祠”,葬于馬跑泉什字坪。
一座宅子,承載著歷史的記憶;一道圣旨,主宰著臣子的命運。天水這塊古老的土地,歷代鄉(xiāng)賢甚多,胡氏家族就是這些鄉(xiāng)賢中的代表。研究這件館藏圣旨,借古觀今,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時代背景下,弘揚真善美、提倡文明和諧,依然是社會的主流和發(fā)展的方向。因此,正確認識歷史興亡與朝代更替,教育后人繼承立德、立言、立業(yè)的進取精神,繼續(xù)弘揚中華民族持中秉孝傳統(tǒng)美德是永恒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