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子

@David:如此高的利潤,還要在下一代的兒童甚至是嬰兒的身上開刀,這錢掙得太狠心了。連基本的職業道德都蕩然無存,還有什么“社會責任”?和平年代,面對自己的同胞竟然加以坑害,難以置信。
中國新聞周刊編輛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1966:三個被傅雷之死改變命運的人》
雖有著被“牽連”的命運,可主人公都是至極的、有風骨的人。那個時代已經過了很多年,他們中有的人也等到了一份遲來的安穩……今日的再次了解,不過多了份懷念與銘記。(@哈哈)
相信看完《“與人為敵”的人居環境》這場演講的人都記住了這個熱線電話——12345。
北大副教授李迪華在半個多小時的演講中細數城市不友善的細節:路燈下裸露著尖銳金屬的廣告牌,破碎坑洼的步行路,人流擁擠的公交站中不合時宜的行道樹,突然冒出的水泥墩子……演講最后,他還隆重推出解決辦法——撥打“非緊急救助服務熱線”12345。在北京,這個電話也叫“行政投訴熱線”,對方會把反饋的問題移交給相關部門。
許多網友打趣說,“別的沒記住,就記住打電話了”,“好像是在給12345打廣告”。我也曾向北京12345信息調研處求證過,對方表示,并沒有相關數據表明演講后反映城市步行路問題的電話有所增多。這只是采訪中的一個小插曲,但確實反映出了管理城市這個龐然大物的諸多無奈。
李迪華本人也打過熱線電話。在北京大學東門附近的成府路上,他曾見到有小朋友被自行車把撞到頭,在同一路段,還看到孕婦被雜亂的自行車剮倒,他都撥打過12345投訴,但由于個人時間和精力有限,后續沒有跟蹤處理結果。不過,據李迪華回憶,之后那段路上的自行車擺放確實更規范了,沿著馬路牙在步行路上一字排開,但是不是電話的功勞就不得而知了。
在李迪華看來,以個人力量,無論是追溯出現問題的原因,還是跟蹤解決辦法,成本都太高。他在演講中提到,通過查閱文件發現,把置于十字路口的書報亭(6平方米)搬進旁邊的綠地,需要辦的手續相當于在城市中蓋一棟樓。北京投訴舉報電話大全上列出了223個機構聯系方式,眼花繚亂之中很難將具體問題和電話一一對應。
“12345是一條捷徑,雖然治標不治本,但至少能讓有關部門看到這個問題。”李迪華說。
撥打12345的確是一個讓政府“看”到問題的方法,但就像公交站里不合時宜的行道樹一樣,被人看到和解決之間還有很長的距離,不僅隔著12345,還隔著設計到施工、施工到使用、使用到管理之間的距離。如果空間管理的系統性癥結無法解決,城市精細化管理無法落實,這些不滿終究只能像公交站里的那棵樹一樣,繼續放在那。
詳見本刊2018年7月30日出版總第8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