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徐海星
畢節市成立了新時代農民(市民)講習所4215個,實現所有鄉(鎮、街道)全覆蓋,開展培訓7.6萬多場(次),培訓干部群眾278萬人次。
“種烤煙,除去成本收入不過一兩千;種苞谷,一年還要倒貼幾百肥料錢。”
威寧自治縣的新時代農民講習員董恩省是當地有名的果蔬專家,每次到鄉鎮開展講習培訓時,他都會說起這段順口溜,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解果蔬種植技術與發展前景。
2017年至今,他在威寧共開展了200余場講習活動,累計培訓了3萬多人。不少農戶在他的培訓下學到了果蔬種植技術,實現了脫貧致富。
這不過是畢節市開展新時代農民(市民)講習活動的一個縮影。2017年4月,畢節第一個脫貧攻堅講習所在威寧掛牌成立。一年多時間,畢節成立了新時代農民(市民)講習所4215個,實現所有鄉(鎮、街道)全覆蓋,開展培訓7.6萬多場(次),培訓干部群眾278萬人次。
廣大黨員干部群眾通過講習活動,思想頭腦得到武裝,內生動力得到激發,致富本領得到增強,文明素質得到提高,為打贏畢節脫貧攻堅戰提供了精神動力、理論支撐和方法指導。”畢節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何云江說。
4月,黔西縣金碧鎮村民們種植的香蔥進入收獲季節。
在金碧鎮紅寨村的香蔥基地,上百名村民在田間地頭忙碌著,有的忙著摘蔥,有的忙著洗蔥,有的忙著打捆裝車,特別熱鬧。
兩年前,這里的村民還都是種苞谷和水稻,收成好的時候能有3000元左右收入,但除去種子、肥料錢后,一年收入剩不了多少。
為了發展,當地政府決定引進香蔥種植項目,香蔥市場需求大,一年收益也很可觀 ,前提是能流轉村民們的土地,實現規模種植。
要改變延續多年的傳統種植方式,一開始,村民們很難接受。“我們充分利用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這個平臺,高密度地給村民講習,最終效果十分明顯,很多村民都決心種植香蔥。”金碧鎮黨委書記王軍說。
村民的土地流轉給公司,每畝有500元的流轉費,年底還能得到土地入股分紅。“我把土地都入股了,平時在基地打工,每個月能收入2500元左右。”村民董定國細算一年的收入,比往年只種苞谷增加了不少。
香蔥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用工量大,紅寨村的香蔥基地平均每天用工量都在170人左右,工資最高的村民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
如今,金碧鎮的香蔥產業已經成為黔西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示范基地,全鎮共發展香蔥種植1.2萬畝,可解決800余名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務工農戶每年可實現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
窺一隅而見全局。畢節在開展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工作中,重點向貧困群眾講解脫貧致富的方法、路徑。特別是圍繞“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的目標,先“講”再“習”、邊“講”邊“習”,到一線開展產業發展、易地扶貧搬遷、醫療扶貧、教育扶貧等方面的講習培訓,借此提高群眾的知識技能和自我發展水平。
統計數據顯示,畢節通過開展系列講習,轉化運用講習成果,全市建立“村社一體”專業合作社11902個,累計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5萬個。
“去年,我家通過栽桑養蠶,掙了9000多元。”赫章縣威奢鄉小營村村民黃明興說,“有了技術,我們也能掙到錢。”
一年多前,黃明興還是村里的貧困戶,他家因子女較多,因學致貧。“家里經濟負擔重,自己又沒有技術,掙錢太難。”
2017年,村里的新時代農民講習所請來了農業技術專家舉辦技術培訓,黃明興和妻子參加了幾次培訓后,對蠶桑種植養殖技術有了興趣,開始發展蠶桑產業。
“多虧了新時代農民講習所,讓我學到了這門技術,專家指導特別細心,我家的蠶繭市場銷售越來越好了。”在威奢鄉,和黃明興一樣依靠蠶桑產業脫貧的貧困戶已有百余戶。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畢節在開展新時代農民(市民)講習所工作中,不僅注重講思想講政策,還會講思路講方法,不僅注重扶貧,還積極推進“扶志”與“扶智”,著力轉變貧困群眾“等靠要”懶惰思想和“比窮不比富”的錯誤觀念,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和創業激情。
王正志是黔西縣中建鄉民主村的村民,此前因大兒子不幸病逝后非常消極,整天借酒消愁,無心勞作,生活越來越窘迫。2016年,他家被確定為村里的貧困戶。
2017年,中建鄉成立了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村里的講習員針對王正志家的情況特別制定了講習計劃和個性化講習方案。講習員會經常前往王正志家里開展講習活動,與王正志交流談心,幫助他打開心結,轉變思想。
終于,王正志在講習員的幫助下,逐漸打開心結。“人家能做到的事,為什么我不可以?靠我自己的雙手,一定能夠實現脫貧。”轉變思想后的王正志每天都會去村里的合作社打工,在大棚里栽秧種菜,家里還喂養了3頭牛和3頭豬,增收脫貧指日可待。
通過新時代農民(市民)講習所,貧困群眾轉變思想的精彩故事不斷發生,貧困群眾“我要脫貧”的志氣不斷提升,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得到持續激發。
大方縣綠塘鄉豐產一村,因地處偏遠,交通閉塞,經濟發展一直比較落后,是大方縣的深度貧困村。
2014年,綠塘鄉為改變當地的交通狀況,計劃新修一條連通大方縣城的油路,修路要占用豐產一村部分村民的土地。
然而,豐產一村因村支“兩委”軟弱渙散,村里的干群關系一直比較緊張,村民們對村干部不信任。修路施工經常會遇到村民們的阻撓,10多公里的油路,修了整整3年。
2017年4月,綠塘鄉成立了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開展形式多樣的講習活動。一場場講習活動,一次次入戶走訪,村民們的思想開始轉變,村支“兩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不斷增強。
2017年6月,豐產一村大坪子組通組公路建設開始啟動,沿途村民一改往日阻撓的態度,無償拿出自家土地用于修路。很快,這條道路得以打通,并在大方縣財政局的支持下完成了道路硬化。
畢節市國土資源局作為豐產一村的幫扶單位,在2017年6月啟動了流經豐產一村的河道治理工程,施工過程中,運輸車輛損壞了當地村民的莊稼,村民們不但沒有抱怨不理解,還積極投工投勞參與工程建設。河道治理工程得以順利完工,并且成為了畢節國土整治的“樣板工程”。
2017年7月,豐產一村評為“全縣文明村寨”,村黨支部被表彰為全縣“先進黨組織”。
通過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活動的開展,豐產一村從“刁蠻村”轉變為“和諧村”,干群關系得到有效改善,老百姓對未來發展變得更有信心了。
“以前要開群眾會,總是會有村民不愿參加。現在只要聽說有講習活動,村民們都會相互轉告,早早地來到講習現場,各方面工作開展都順暢多了。”村干部說。

畢節新時代農民(市民)講習所實現了所有鄉(鎮、街道)全覆蓋,廣大黨員干部群眾通過講習活動,思想頭腦得到武裝,內生動力得到激發,為打贏畢節脫貧攻堅戰提供了精神動力、理論支撐和方法指導。圖為織金縣官寨鄉大寨居委會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魏運生 / 攝)
“從前對各項政策了解不多,總擔心自己吃虧。現在有了講習所,各種惠民政策都特別清楚,對村干部的工作也更加理解了。”村民告訴記者。
……
在畢節各地采訪時,市民、村民對新時代農民(市民)講習所的贊賞不絕于耳。畢節堅持把加強干部隊伍作風建設、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作為新時代農民(市民)講習所工作的重要內容,通過定期不定期開展講習,深入走訪群眾、深入了解群眾,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意愿,幫助群眾解決了不少實際困難,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得到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