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勒流中學,廣東 佛山)
高考地理綜合題中成因類題目尤其是自然成因類題目往往成為學生做題的難點,審不懂題,找不到切入點,思路打不開,寫不出幾句話,得分低,久而久之甚至產生懼怕心理。但這類題目恰好又是最能體現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考查地理科學的核心原理的題目,在各類考試中出現的頻率最高。如何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打破難點,是高三地理老師必須研究的課題。
本文運用 iMindMap6,CmapTools,MindMapper等可視化思維工具,收集了成因類考題的三類典型案例,引導學生怎樣抓住問題的核心關鍵詞,剖析、延伸及拓展關鍵詞,從而找到答題的切入點,讓學生“思如泉涌”,侃侃而談!學生掌握了可視化思維,就能在大腦里架起一條條清晰的思路,這些思路或從思維的廣度,或從思維的深度,或從創造力方面入手,對問題和知識點進行高效而深刻的處理。
例1:雅安多雨,自古以來雅安便有“華西雨屏”“雅州天漏”之稱。年降水日數在200天以上,雅雨又70%以上發生在夜間,很多時候雨從入夜開始飄落,天明即云散雨收。下圖為四川盆地部分地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布圖。結合此圖分析雅安“天漏”的形成原因。出自必修1第二單元“氣候形成因子”一課。這種題目審題基本沒有疑問,答題模式完全有板可依,按照套路來進行即可。幫助學生考點重現,如下圖:

2.獲取圖文信息與答案整理如下:


解題思路過程:
1.關鍵詞:天漏,即降水多。此題考查降水的影響因素,考點
例2:我們一般見到的蛇曲景觀大都是在草原或濕地上,但在青海省稱多縣稱文鎮的熱喔拉山上,能看到通天河的多個連續拐彎(如下圖)。河流穿行在山脈之間,仿佛嵌入巖石深處,如游龍一般蜿蜒曲折,通天河的這種連續拐彎、特殊的蛇曲景觀,被稱為“嵌入式蛇曲”。據科學考察表明,青藏高原在抬升到現在高度之前,曾經是低海拔、起伏和緩的夷平面。

(1)分析通天河“嵌入式”蛇曲的形成過程。(6分)
解題思路過程:
1.獲取材料信息:一般蛇曲景觀大都是在草原或濕地上,即平坦的地區。科學考察表明,青藏高原在抬升到現在高度之前,也是低海拔、起伏和緩的夷平面。現在卻是“嵌入巖石深處”。
2.思維拓展過程:
第一條線:蛇曲是什么?——彎曲的河道——為什么會彎曲?——河流側蝕而成——為什么會有側蝕?——平坦地區河流側蝕為主
第二條線:青藏高原抬升前是夷平原——為什么會抬升?——板塊擠壓隆起
第三條線:什么是嵌入式蛇曲——很深的蛇曲——怎么產生的?——河流下切——為什么會下切?——地殼抬升
3.關鍵詞:“嵌入”“蛇曲”“形成過程”,組織答案時一定要按照事物形成的先后順序作答。
綜合以上材料與信息,對嵌入式蛇曲的可視化思維拓展如下:

4.按以上剖析順序組織形成過程如下:

5.參考答案:
(1)地質歷史時期,青藏高原地形平坦,通天河以側蝕為主,形成蛇曲(2分);(2)印度洋板塊向北俯沖擠壓(伴隨板塊運動),青藏高原地殼抬升(2分);(3)河流落差增大,發生下切侵蝕(2分),形成“嵌入式”河曲。
這類型題目往往沒有考點和模板可以參考,問題往往讓學生摸不著頭腦,無從下手。這種情況下,越是無計可施,越是要緊扣關鍵詞,死“摳”死“挖”關鍵詞!
例3:鹽沼是指含有大量鹽分的沼澤地帶。烏尤尼鹽沼(左圖)為世界最大的鹽沼,由于雨季積水時湖面像鏡子一樣倒映著天空景色,水天相接,純凈夢幻,因此被稱為“天空之鏡”(右下圖)。

從自然地理要素分析“天空之鏡”景色的形成原因。(8分)
解題思路過程:
1.獲取材料信息:湖面像鏡子一樣倒映著天空景色,發生時間是雨季積水時。思維的發散要死摳“鏡子”二字,什么樣的鏡子能清晰地倒映天空呢?引導學生去“死摳”“深挖”“清晰的能映射天空的鏡子”需要怎樣的條件,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2.思維發散過程:

3.參考答案如下:
(1)海拔高,大氣能見度好(2分);(2)地勢平坦開闊,鹽沼面積寬廣,視野開闊,形成水天相連的景觀(2分);(3)晴天多,風力小,湖面平靜(2分);(4)湖底鹽殼為白色,水質清淺,倒影成像質量高(2分);(5)旱雨季分明,湖泊長期水淺甚至干涸。
4.其他案例:
例4:從麗江雪桃的生長條件分析其暢銷的原因?一個“雪”字可以挖出以下內容。

例5:說明西昌市成為四川人“后花園”的原因。

教會學生分析和思考問題,恐怕是每一個教師夢寐以求的終極目標,也是戰勝考試的萬能鑰匙。思維可視化是一種強大的圖形技術,這種技術可以把學習過程中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徑通過圖示技術呈現出來。通過可視化思維工具的運用,引領教師把教學關注點從“知識”轉移到“思維”,引領學生學會發散(廣度)思考、深度思考甚至創造性思考,學會剖析和挖掘問題,從而持續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實現教學效能的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