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俊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尤其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在應試教育模式下的課堂教學和傳統的教學理念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尤其在我們這個少數民族高度集中地區(回族、東鄉族約占總人口的97%),在大多數家長為文盲或半文盲,家庭藏書幾乎為零,課外閱讀極其貧乏,日常用語中方言和宗教術語相當普遍,如:哈半(下午)、阿母者做哩(該怎么辦)、一搭(一塊)、哈拉母(非法)、蘇熱提(模樣)、多斯弟(朋友)`木納非各(兩面派)`無常(去世)臥也(好)等 。廣河方言中有很多成語,雖然不太規范,也不太緊湊,還有點土氣,但卻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因大家對這些成語很熟悉,在平時用于語言交流時,既簡明扼要,又能很精準的表達某種意思,可起到正規書面語無法替代的效果,很受人們歡迎。下面是筆者整理的部分廣河方言中的成語,請大家批評指正!
糖油糕吃著心大了。(意思是好處得多了,心更野了)跟風著揚場著里。(比喻隨大流,沒主見)人比人是沒活頭,驢比騾子是沒馱頭。(意思是要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沒有必要處處跟人家攀比)月亮哈瞅成杠(虹)了。(比喻認錯事物了)看成大野麥沒穰穰了。(比喻把人看小了)沒亡人的墳上哭著里。(意思是找錯訴說對象了)不踏犁溝。(原指耕牛耕地時不順犁溝走,比喻不干正事)蛇白溜兒(壁虎)的后頭有蟒里。(比喻某人有很深的社會背景)炕洞里的漢子。(比喻沒本事或膽小鬼)大饃饃哈吃,大話哈嫑說。(意思是說話要謙虛,多干實事少說大話)豬圈里沒食是豬咬豬著里。(比喻窩里斗)碾罷場的碌杵,教罷拳的師傅,歿了阿姑的姑父。(意思是老師或師傅傳授知識或傳授技能的過程一結束,其地位變得不重要了,與“人走茶涼”的意思有點相似)打死的拳棍手,淌死的水手。(意思是藝越高的人膽子越大,危險也就越大)熱火炪燙眼睛。(意思與“乘熱打鐵”相似)不見黃河心不干。(意思是不看到結果心不死,窩窩冷是好嘛還等不住。(意思是事情很緊急,不能等)給二分臉是還染大紅倆。(比喻得寸進尺)跟上高人不高這高三分,跟上低人不低這低三分。(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相近)前頭的肝子比后頭的肉香。(意思是在多人的場合里或人前頭給予的尊重和抬舉比人后頭的尊重和抬舉重要很多)肥的肥的挨娘睡,瘦的瘦的挨墻睡。(意思跟“偏三向四”差不多),嘴甜著蜜包兒,心臟著豬窩兒。(比喻嘴上說的很好,心里想的很壞,做的事很差)照貓畫虎。(比喻模仿)牛骨頭煮牛肉。(意思與詩句“煮豆燃豆萁”有點相似,但一般用以經濟活動,如“用借你的錢再掙你的錢”就是“牛骨頭煮牛肉”)精屁眼包笑話叉叉褲。(意思與“不要五十步笑百步”差不多)跌倒不如先趴哈。(意思是一件事情眼看著要失敗,還不如主動停止這件事情,與“三十六計走為上”有點相似)
丫頭不吃是原丫頭的。(比喻最后的后果還得自己承擔)大人說錯是重說里,娃娃們說錯是挨打里。(意思是小孩子說話要小心 )
大哥二爸三太爺。(意思是“沒錢人地位低,有錢人地位高”)錢大三輩里。(意思是人有錢了地位就高)不疼的指頭哈門縫眼里嫑塞。(意思是不要多管與自己無關的閑事)河里的娃娃哈嫑撈,撈哈是要衣裳里。(意思與“別多管閑事”有點相似 )莫麻達。(意思是沒問題),干散的很。(意思與“漂亮”差不多,多指某一件事或一個人的人品等)講究的很。(意思與“漂亮”差不多,多指某一件事物或人對某一事物有較高的要求等)攢勁的很。(意思與“漂亮”差不多,一般說人的長相和品質,或干的事情等)孽障著。(意思與“可憐”相近)尕瓤人兒。(與“狠人”和“厲害人”相反,意思與“沒本事的人”差不多,有時也有自稱謙虛的意思)個人的油缸哈沒扶著你的水缸哈扶來著里。 (意思是就算自己很重要的事被耽誤了,對方的事沒有耽誤)做賊的還把巡夜的拿住了。(意思是邪氣還把正氣給壓住了)
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很難理解其中的意思。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如何順應歷史潮流, 順利推進課程改革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嚴峻的課題。而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最具挑戰性的就是如何正確處理好讀與講的關系,從而把方言、宗教術語等轉化為課文規范語言,是我們少數民族地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語文教師)所深思的問題。本人結合所任學科實際,談談不成熟的幾點看法,供大家商討:
一、精講多讀,多讀書,少做題,讓學生在積累中打好基本功
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是新教材突出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少講`精講,學生要多練習、多思考,課堂上給學生以充分的活動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問題和消化知識。要讓學生讀,就要給他們充足的時間,時間哪里來?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減少講的內容,改革講的方法。講在必要處,講在關鍵處,該讓學生分析的,就要讓學生自己分析,教師千萬不要包辦代替。在此基礎上減少學生機械重復的作業。實踐證明,過去那種以為多講知識就能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的做法是不正確的,其結果往往事倍功半。學好語文,決定性的是必須要以大量語文感性材料的積累做基礎。在我們這個特殊的民族地區,課外閱讀材料和學生課外閱讀機會相當少,因此感性材料的積累就要在課堂上獲取,就要在教師精講的前提下讓學生多讀、多積累,語文教學要通過有指導的讀書活動,把課文規范語言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二、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相信學生人人能成才。使學生讀有所得,教師講有所獲。
反思我們多年的語文教學,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學生主體地位還沒有落到實處,學生仍然沒有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成為名副其實的聽眾的現象十分嚴重。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課堂教學就像讓尖子生當主角,教師當導演的戲劇。究其原因,因素是多方面的。對學生主體地位沒有落實,對學生欲放不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不要處處對學生限制過死,不要總是否定,為難學生,常常讓學生陷于困境。新課標特別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自由的空間,讓學生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自己理解,發現規律,盡可能發揮學生的好動性,大膽討論,不要過于要求整體劃一。讓學生接觸各種語言現象,先理解詞語的字面意思,再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反復品讀,逐字咀嚼,理解深層含義悟出作者用詞的精妙。教師只在學生有困難時,及時引導點拔。這樣使學生讀有所得,教師講有所獲。
三、精心設計課堂語言,準確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
要體現重讀輕講,必須精心設計好課堂語言,優化課堂結構,讓教學的每個環節都變成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因素。新課導入要“妙”,比如教學《赤壁之戰》一課,可抓住本文的難點設疑導入:曹操擁用八十萬大軍,而東吳的周瑜才有三萬軍隊,可曹操為什么會大敗?這一仗為什么就能成為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這樣設疑導入,不但激起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動機,還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因此,教師課堂語言要精心設計,要起到一言值千金的概括作用。準確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教師的講要隨課文感情基調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只有這樣才會對學生起到吸引作用。
四、突出重點,注重讀法培養,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可見多讀才能使學生理解,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將范文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采用多種讀書方式:如抓住兒童善于模仿的特點,分角色朗讀,抓住文中的重點詞,注意重音朗讀,把握住課文的感情基調來朗讀,還可以仿讀,個人練讀,分組讀,全班讀等等,而教師應抓住重點難點進行點撥,精心設計問題,每問必“牽一發而動全身”,杜絕問題“滿天飛”,把較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讀書,教師尤其要在疑難之處指導反復讀。通過多讀,讀出語氣,讀出節奏,讀出感情;在讀中理解詞義、句義,理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寫作意圖,領悟寫作方法等,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讀后多問、多說、多練。這樣把講、讀、說、練有機結合起來。這樣課堂教學才能充滿活力,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落實。
總之,由于學生的個體感悟和集體互動、互激,課堂教學也千變萬化,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把讀和講有機結合起來,隨機應變,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