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東盟郵報》8月13日文章,原題:中國對全世界的“軟雄心”中國在南沙群島的建設被視為需大舉投資的事業。但這是魚叉的尖部,只是中國全球擴張計劃的一部分。那北京的軟實力倡議如何呢?與中國主動出擊的“陰”相對應的是其友善宜人的“陽”:為東盟的青年才俊提供(赴華留學)獎學金。遑論北京向東盟國家輸出的眾多高等教育品牌。
據估計,2016年約有8萬名東南亞學生選擇赴華留學,比2014年增加15%。如今,來自東盟的學生已成為中國高校最大外國留學生群體。他們為何紛紛奔赴中國?因為北京為在該國國際學生中占比不到一半的“一帶一路”國家學生提供61%的獎學金、中國還提供更多英語教學課程、中國高校的國際聲譽正迅速上升,國際企業集團需要更多了解中國文化語言的“中間人”……
所有這些,最終目的是實現中國宏偉的貿易雄心。2017年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北京提出一種在基礎設施、商貿、安全和教育等領域開展的新型全球化。鑒于目前全球再平衡及美國不愿展現領導力的現狀,中國似乎正迫切填補這種實力真空。
輸出教育是中國提振軟實力的途徑之一?!耙粠б宦贰辈⒎侵皇墙洕h,還凸顯中國正爭取在全世界獲得更廣泛影響力。至關重要的是,東盟國家是在一種連續而非分離的“范圍”內看待軟實力。其實,無論是嘗試把文化與中國在世界舞臺的地位相關聯,還是“和平崛起”及“和諧社會”,這些都旨在反駁來自西方的所謂中國威脅論。
北京的愿望尚未實現,中國價值觀體系還沒被國際社會完全了解,其創意和文化貢獻仍未能俘獲全球更廣泛關注,這些都是成為全球軟實力大國的障礙。但在中國直接投資可依靠并客觀改善當地生活的東盟地區,了解中國語言和商業文化的“中間人”無比寶貴?!?/p>
(作者澤克·法拉蒙德,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8-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