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萬程

2018年7月11日,夜幕落下,學生陸續(xù)歸家,人大附中的校園熙攘聲漸弱。在燈火猶存的一間空蕩教室中,35歲的物理教師李永樂開始對著一臺錄像機“唱獨角戲”。
這天他講的內容是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的科學知識。從“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的成因”,講到“特效藥格列衛(wèi)的作用”,再延展到“仿制藥的生產標準”。在短短12分鐘內,李永樂以課堂授課的方式,從生物到化學,穿插歷史背景與法律常識,在大范圍的學科交叉下把各個知識點講得清清楚楚。
像這樣的科普視頻,自今年年初以來李永樂已上傳了130余條。一天一更,內容緊貼熱點,題材包羅萬象:《復聯3》中滅霸構想原型的人口理論、股市中的散戶易虧損的數學邏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貨幣體系、C羅電梯球的物理原理……
李永樂的知識儲備似乎無限大,什么都能講,還都講得“門兒清”。看了他視頻的網友不禁感嘆道:“如果我上學那會兒有這樣的老師,我一定好好聽課”。
透徹講解知識的本領,與日常熱點的貼合,加上成年觀眾久離校園、重歸課堂的那份“懷舊感”,讓他的視頻受到熱捧。截至7月10日,微博播放次數超過1億次,西瓜視頻播放超過5800萬次,Youtube上超過900萬次。
“跨界學霸老師”是他的標簽之一。
每期視頻中的講解,他大多會回歸到最基礎的物理學、數學與經濟學,這也是他最為精通的領域。
天資聰穎的他從小便在數學與物理上展露天賦。他尤其喜愛鉆研難題與怪題,反復琢磨、得出正解的快感讓他很是著迷。老師帶他參加了奧賽,他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屢屢奪冠。高二時,李永樂憑借全國物理奧林匹克競賽全省第一名的成績,被確定保送北京大學物理系。
在北大他輔修了經濟學學位。大四主動放棄保研名額要“試試考研”,結果輕松考上了清華大學的電子工程系研究生。
分別在中國兩座最高學府有過求學經歷,李永樂的履歷令人稱羨。談到這兩所大學的區(qū)別時他說,北大是培養(yǎng)科學家的,知道為什么,但不知道怎么做;而清華是培養(yǎng)工程師的,知道怎么做,卻不知道為什么。
“而我,兩者兼?zhèn)洹炔恢罏槭裁矗膊恢涝趺醋觥!?blockquote>初登講壇,李永樂好像找到了“天職”一般,那感覺美妙而又正確。癡迷于為人師,他每時每刻都在琢磨著如何提高教學水平,隨著講課經驗的積累,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個人風格。
在選擇職業(yè)的十字路口,李永樂的確曾有過“不知道做什么”的迷茫階段。
李永樂老家在吉林。他從小在那里長大,那里住著他的父母。他的父母也曾當過中學教師,父親教物理,母親教體育。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對教師這份職業(yè)自然有耳濡目染的親近。
小時候看過父母講課,他也會偷偷在私底下模仿,而且惟妙惟肖,大家都叫他“小老師”。“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被稱老師,心里得意的同時,李永樂也樂意給前來求教的同學講題。講解中,李永樂漸漸發(fā)現自己的表達能力比一般人要強。“就感覺自己理解東西更深一些,解釋起來也更加清楚,不磕絆。”
因表達能力突出,李永樂被選派參加過無數的演講比賽。“記憶中我參加的比賽,幾乎都拿到了第一名。” 這份能力,即使放在臥虎藏龍的北京也毫不遜色。2003年與2004年,李永樂代表北大連續(xù)參加兩屆北京高校演講比賽,都贏得了冠軍。
李永樂的好口才在清華傳開了,有朋友建議李永樂“可以利用口才去外面講課賺點外快”。李永樂尋思著可行,就去新東方試了試。這讓他第一次真正地站到了講臺上。
形容從學生到老師的角色轉變,李永樂說,好像原來在臺下,看著在臺上表演的演員,你會隨著他們的表演有喜怒哀樂的感情變化。有的演員很丑但是表演很認真,你會喜歡。有的演員令人生厭,每當他出現就想離開。“而如今,到自己登臺了。”
初登講壇,李永樂好像找到了“天職”一般,那感覺美妙而又正確。癡迷于為人師,他每時每刻都在琢磨著如何提高教學水平,隨著講課經驗的積累,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個人風格:思維清晰嚴謹,講解深入淺出,眾多定理法則信手拈來,一堂課順下來,夾雜著眾多知識點卻幾乎沒有廢話。初出茅廬不久,鋒芒已然耀眼。
后來精華學校挖走了李永樂。當時那個學校匯聚了一大批名師,其中袁騰飛、石國鵬、齊智華、唐朝智等教師的課給李永樂的啟發(fā)很大,私底下他會找前輩們去切磋教學方法。虛心加勤奮,這讓他的授課能力更加精進。
就這樣,研究生的三年時光,李永樂一邊上課,一邊教課,直到畢業(yè)前夕。
在人才濟濟的清華北大,本系的同學多出國深造,就業(yè)也是在金融業(yè)與互聯網行業(yè)居多。他也去花旗銀行、索尼等知名公司應聘過,面試過程中,他不斷追問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然而相較于企業(yè)中“對上級唯命是從”的工作模式,李永樂覺得還是相對自由的“傳道、授業(yè)、解惑”更適合他。
最終他下定決心,一頭扎進了中學教師的隊伍。
而這一做,就是9個年頭。
9年間,在他的指導下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超過300人。如今桃李滿天下的他回顧最初的時光,卻是一段掙扎的歲月。
2009年,李永樂進入人大附中,帶高一物理。上午教課,下午教研,傍晚回到家吃完飯已到9點,接著開始備第二天的課直到12點。“因為剛開始不熟悉課程,空閑時間全部被備課填滿,第一年累慘了。”
第二年,李永樂繼續(xù)帶高一。原本以為“一回生二回熟”,應該會輕松些,結果學校安排他去帶競賽課。縱然得過奧賽的全省第一,但面對一望無際的“難題海洋”,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學競賽和教競賽的差別很大,從小接觸奧賽題,直到現在也不能說搞懂了競賽”。課程與競賽的雙重壓力下,李永樂曾經連續(xù)10天每天只睡3個小時。而這樣兩頭抓的狀態(tài),他足足持續(xù)了8年。
好在高強度的教學任務與大量的習題講解沒有壓垮他。憑著天生對于物理與數學的興趣與看見學生成績進步的成就感,他咬牙堅持下來的同時,也收獲了很多。他的課一直受到學生歡迎,幾乎年年受到校方表彰。師生關系也處得十分融洽。課余時分學生偶爾會拉著他一起 “農藥開黑”,還送給他“人大附第一蔡文姬”的美譽。
有一陣子,正在人大附中教書的李永樂收到大量QQ好友申請,大多都是前來求教與致謝的農村的初高中生。他先是不解,隨即想起緣由。
身處中國最好的中學,他的視線卻時常聚焦底層。有人不解,他回答:“也許只有窮人,才會相互憐憫和同情。”
幾年前,精華輔導學校找到他說要錄視頻做網課,課程賣得多可以分成。李永樂滿口答應,一年內錄了100多個小時的課程。后來精華學校把這些視頻課程打包,在鄉(xiāng)縣地區(qū)以很便宜的價格出售。他在其中的一部視頻里無意間透露了自己的 QQ號碼。
分成是沒拿到多少,但這件事給了他一個啟發(fā),教學視頻或許是未來彌補地區(qū)間教育資源不均衡的一種方式。
李永樂的爺爺從前生活在安徽的貧困地區(qū),從軍打仗去了東北,小時候和他提起過老家那邊的人普遍讀不起書的窮苦狀況。在北大的時候,李永樂也曾組織過去甘肅會寧的考察活動,深入了解過當地貧乏的教育資源。
真正入了教育行業(yè),他的感觸更加深刻。地區(qū)之間發(fā)展的不同狀況,決定了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而空間與時間上的阻礙,又讓這種不平衡在客觀上難以解決,農村地區(qū)的孩子想通過考試出人頭地的難度不斷增加。
“某種程度上來說,階級固化從小學時代就已經開始了。”李永樂如是說道。
身處中國最好的中學,他的視線卻時常聚焦底層。有人不解,他回答:“也許只有窮人,才會相互憐憫和同情。”窮并非矯情之言,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人大附中教師的薪水和它在全國的地位遠不匹配。任教的9年間,除去課時獎勵,他的基本工資只是從4000元漲到了6000元,在北京,這就是個窮人。
李永樂曾引用過拿破侖的一句話—“今天把各位召集來,是要各位幫我編一部法典,我要讓每一個農夫都擁有這樣一部法典,并把它作為油燈下的圣經。”
讓每個農夫的孩子獲得與城市孩子等同質量的教育,讓更多的學生可以公平地參加考試成為了他的努力方向。
2014年,教學逐漸熟練之后,備課量比以前小了一些。李永樂開始思考如何利用教學視頻的方式,把自己掌握的知識讓更多的人受益。
他先是在年輕人居多的B站上傳了一些日常課堂視頻,隨后制作上傳了《200道物理學難題》《歷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試題解析》等視頻。之后,他創(chuàng)辦了微信公眾號“李永樂老師”,把自己以前錄制的數學視頻全部放在其中,供全國各地的學生免費觀看。
這樣陸陸續(xù)續(xù)做了幾年,李永樂在中學網絡教育里積攢了一些經驗與名氣。然而,在主流大眾中的意外爆紅讓他始料未及。
2017年4月份,今日頭條轉發(fā)了他幾年前做的“閏年是怎么回事”的視頻,突然成為熱點。幾經轉載,全網播放量高達上千萬次,網友好評如潮。
李永樂感到有些受寵若驚,講的內容并不高深,初衷也并非針對大眾,他困惑于到底是抓住了觀眾的哪個痛點。“既然大家喜歡看科普,那我就多做點”。
在粉絲的期待與鼓勵下,李永樂斷斷續(xù)續(xù)地又發(fā)布了一些科普視頻,結果部部熱播,每部播放量幾乎都有幾十萬次。短時間內,李永樂積累了近百萬粉絲,且數量還在節(jié)節(jié)攀升。
視頻走紅帶來的巨大流量讓不少視頻平臺看到盈利的可能性,紛紛向李永樂拋出橄欖枝。他最終簽約西瓜視頻,在日常教學的閑暇之余走上了辛勤創(chuàng)作之路。他時刻關注熱點,努力把其背后關聯的科學內容提煉出來,重新編排,打通基礎研究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聯系。
看到《無問西東》中“奔跑的核”,身為清華人的他有感而發(fā),講了期原子彈的物理原理。他愛炒股,遇上暴跌心情郁悶,就做了期股票賠錢背后的數學邏輯。看到世界杯C羅任意球絕殺,對“電梯球”產生興趣,連夜學習弄懂了其中的伯努利定律和馬格努斯效應,第二天就做出了節(jié)目。
幾乎一日一更的高頻率,李永樂做得累,卻無比開心。一方面是成就感的巨大滿足,一方面是收入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考慮到大眾科普視頻所積累的,還未真正顯現的社會積極影響。

科普的目的不是為了考試,而是讓人們更加理解這個世界,激起大家對科學的興趣。
小時候,李永樂的父母訂了本少年科普期刊《小獼猴》,對雜志上的科普故事與智力游戲,他甘之如飴,也由此產生了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回想這段經歷他感慨道,科普的目的不是為了考試,而是讓人們更加理解這個世界,激起大家對科學的興趣。“如果一大批人能通過我的視頻愛上科學,并把這種想法傳遞給他們的孩子,那就是功德無量的事”。
在中國的網絡環(huán)境下,“噴子”與“黑子”是自然萌發(fā)的衍生品。隨著影響力的增大,李永樂也會不堪其擾。有人罵他“不務正業(yè)”,有人在他的視頻里各處找碴、和他叫板,還有個別人針對他的相貌評頭論足、肆意謾罵。
李永樂有個外號叫“超常兒童”,一方面是指他年少聰穎,一方面也指他耿直單純,心中對錯大于得失。針對“噴子”與“黑子”的質疑,剛開始他就會一條條的回復解釋,生氣了直接“開懟”,有時郁悶到晚上失眠。工作伙伴擔心他,讓他閉眼睛,捂耳朵,他開始學會慢慢調解。
白藍相間的淺藍襯衫,下擺大剌剌地蓋住西褲,身后的板書整整齊齊。半框眼鏡后眼神溫柔平和,講解卻快速清晰,不拖泥帶水。粗獷與嚴謹,隨和與敏銳,種種矛盾糅合在這個網紅老師的身上。
視頻中不茍言笑,不說俏皮話,講完就扔粉筆走人的“高冷教師”,私底下有著性情中人的一面。姓名中的“永樂”隱藏著爺爺對他的人生期望,他生活中追求的大多也是“分享”“給予”這種單純的快樂。平時他自稱“逗比”,最喜歡的周星馳電影反復看了一遍又一遍。流傳甚廣的被喊成“林蛋大”的“楚中天”同學段子,最早也是被他捅到網上的。
問到“近期的煩惱是什么”,他仰著頭思索了下,一臉惆悵地說:
“最近股票有點糟心,希望能漲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