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琳
摘 要:池州市擁有著得天獨厚的旅游自然資源,優越的地理位置更為其旅游產業的發展“錦上添花”。作為秉承“旅游帶動經濟”發展理念的典型城市,近些年池州市的經濟發展的動力開始減弱并趨于平穩,這一現狀所造成的經濟回落急需創新思維來激活,本文正是基于池州市面臨的問題,通過分析池州市旅游業的發展現狀和探究區位優勢在池州旅游業方面的體現,得出有關池州市經濟發展新機遇的關鍵所在,并進一步做出相關結論。
關鍵詞:旅游業;區位優勢;經濟發展
一、前言
作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九華山的所在地,安徽省池州市的“旅游城市”形象深入人心。盡管池州市并不屬于中大型熱門城市,但由于該市擁有充足優越的自然旅游資源與空間,且地處皖南地區,背倚長江、四面交通發達,因此它很快成為了長江口岸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同時,憑借著優越的生態環境與宜居程度,它被國家選為全國第一個生態經濟示范區,與西雙版納齊名,一同被評為中國的“天然氧吧”。在旅游產業方面,該市與周圍友好城市之間形成了皖南旅游產業連接體,南鄰黃山、太平湖,北接安慶天柱山,秉著“多點成線”的旅游發展理念,致力于形成以九華山為中心的皖南旅游集群--“兩山一湖”皖南旅游系統。隨著當地經濟發展對于旅游產業的倚重性逐漸提升,充分利用有關資源并結合相關區位優勢的理論來探究池州市經濟發展新機遇的必要性日益凸顯。如何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前提下,以創新性的思維去探究發展新途徑呢?新思想新理論的注入與融合必不可少。本文正是通過結合池州市旅游業發展與有關區位優勢理論的運用,開辟池州經濟發展新道路。
二、池州旅游業的區位優勢
1.自然資源優勢
作為皖南城市集群的中心城市,池州市的自然資源是極其豐富的。城市內部群山環繞、湖泊眾多,山水相依的生存環境為多類型的生物以及自然資源提供了良好形成基礎。在該市的輻射區域內,坐落著國家級旅游名勝--九華山風景區。九華山素來以“佛教名山”名揚國內外,每年接待的游客人數多達千萬,這一自然資源所帶動的經濟效益不容小覷。以池州市的九華山旅游區域為中心,向四周擴展還存在著眾多省級景點。這些的相互融合與協整構成了池州緊密的旅游發展結構網。此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牯牛降也坐落在池州境內。該保護區含有眾多珍貴稀缺物種和豐富草本植物。這些均為該市的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及相關物種多樣性增添了一份獨特的魅力。池州市的土地資源也是極為豐富的。龐大的土地總量使得池州地區的土地類型眾多,這些有利于城市規劃下的資源利用開發,并為全市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2.地理位置優勢
地理位置優勢一般可以劃分成兩個層面:環境地理優勢以及地區交通優勢。從環境地理優勢來看,池州市地處中亞熱帶北緣,氣候濕潤宜人。全年氣溫保持在16.7℃左右,四季分明。這一切都為游客前往池州旅游營造了舒適度強的旅游環境。另外,池州市隸屬皖南地區,包含一區三縣,即貴池區和東至、石臺、青陽縣。作為緊鄰長江黃金水道的港口城市之一,貫穿池州的高速公路種類較多,高速通行信息網十分發達,例如沿江高速、銅九鐵路、合銅黃高速等。加之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的九華山旅游機場和連接周邊城市的輪渡交通,使得池州市的交通出行涵蓋了水陸空三大領域。這種完善的對外立體交通網絡極大的促進了池州地區形成以九華山為核心的佛教生態文化旅游圈。
3.文化產業優勢
一直以來,池州市的旅游產業以突出“特色佛文化”為主要發展理念。作為九華山的所在城市,池州市整體的佛教特色文化氛圍較為濃烈,全市旅游文化產業競爭力和影響力都在全省乃至全國有著很高的地位。近些年來,池州市對于“文化旅游”這一概念十分重視。各項引導性政策均旨在充分體現旅游、文化兩大領域多層次結合的同時,形成專屬的“特色文化旅游產業”。池州市以提高佛文化發展有關層次為前提進一步構建全城共建、共融、共享的特色文旅產業發展新模式,提升文化旅游產業,加快池州市成為文化旅游名城建設“特色文化”旅游城市。另外,池州充分發揮著自身作為國家第一批生態經濟規范區的優勢,堅持以文化為內涵,以旅游為形式,積極創建擴大自身的文化旅游產業的影響力。全市文化旅游產業年增加值不斷增加,特色佛文化旅游產業的輻射面不斷擴大。有專家預計,池州市的全市接待旅游人數將于2020年突破8000萬人次,總體旅游規模與影響力保持在全省第一陣營,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基本形成。
三、池州市的旅游業現狀
據有關數據可知,2016年全年池州共接待約5200萬人次的國內外游客,增長幅度達12%。全域旅游總收入達突破500億左右,達512億元。主要旅游景點九華山風景區貢獻旅游總收入114億元。近些年來,隨著池州市旅游收入對于財政總收入的貢獻值越來越高,旅游業地位越來越重要。為了發展全域化旅游產業、形成連帶旅游效應,池州市政府配合相關發展現狀出臺了一系列推動旅游業發展的政策與意見。在出臺的《關于將旅游業培育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的實施意見》中,池州市政府提出通過現代治理體系改革對有關旅游產業進行創新整改,并要求有關部門應積極配合相應政策,完成旅游業積極化的轉型;并且另一方面擯棄旅游獨立化發展的傳統現狀,積極推行旅游全域化、產業規模融合化、發展效益共享化的“新旅游”局面。徹底從封閉型獨立旅游發展現狀向開放型“互聯網+旅游”的轉變。
目前,我市正在不斷拓展旅游發展空間、優化產業分布結構以及構筑大旅游格局。發揮九華山旅游“領頭”作用,加快培育平天湖、齊山、杏花村、牯牛降、秋浦河等優秀品牌旅游區,形成多層次、多領域、多角度的驅動型發展局面,加快環城區生態休閑圈、環九華山觀光圈、沿秋浦河-牯牛降生態旅游帶的完美形成。以“池城--九華山”為核心,構建“一山引領、一城突破、連點成線”的全域旅游發展創新格局。
四、池州經濟發展現狀
自“十三五”規劃以來,池州市秉承穩中求進的思想開展全市經濟建設工作,并以五化協調思想為理念,在大力推行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同時,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域旅游和大健康產業,整體上保持健康發展。作為一直秉承發展生態化城市發展的池州市,截止2017年,池州市地區全年生產總值達654.1億元,增長速度為5.5%。在相關主要指標穩步推進之際,經濟結構進一步調整。有關服務產業增加值占比比去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分別達為177.8、60.6億元,居民生活水平繼續增加,CPI指數保持穩定。該市圍繞政府頒布的各項工作目標,更進一步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各項惠民惠城的政策落實,強化經濟運行調度。
五、相關建議
1.健全文化產業體系,促進經濟創新改革
池州市在把握相關旅游發展時機之際,應努力貫徹落實政府頒布的相關旅游產業發展條例。這其中包括促進城鄉文化旅游統籌規劃等專項計劃;并且要形成健全的文化產業體系,制定旅游資源推廣、旅游市場改革、旅游人力擴充等一系列行動方案。組建相關專家咨詢人員對池州佛文化旅游的發展前景作出合理規劃,并且在特色文化產業形成的同時,抓住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并且通過結合文化產業的創新與改革將池州市經濟發展現狀提升至更高的水平。
2.放大區位優勢效應,創造經濟新機遇
池州市的旅游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分別表現為自然資源、地理位置以及文化產業等方面。面對這些具有優勢的客觀發展條件,池州市應進一步把握優勢條件,轉變創新發展思路,依托特色資源和區位優勢,形成池州特色品牌旅游文化。再者,池州市應形成旅游品牌的同時,擴充旅游產業所帶來連鎖經濟反應。例如:旅游餐飲業、旅游住宿業、旅游交通業等。通過放大池州區位優勢效應所帶來的良好基礎,創造更多的經濟新機遇。
3.提升文化旅游品質,構建市場合法秩序
現如今,任何方面的發展前提都離不開相關合法性制度的形成。因此,為了提升文化旅游品質、保護相關旅游者權益,建立特色與發展兼顧的旅游標準體系至關重要。同時,有關市場旅游綜合法律制度也應該同步構建。在合法秩序實施的前提下,池州市有關部門應基于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明確全域旅游體系的責任制以及相關投訴渠道機制。優化池州市旅游市場環境,使得池州市旅游的品牌效應進一步擴大。
參考文獻:
[1]程曉麗,胡文海.池州市文化旅游開發戰略[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 2010(10).
[2]施學佳,汪洋.池州市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時代金融,2016(29).
[3]余菲菲,胡文海,榮慧芳.中小城市旅游經濟與交通耦合協調發展研究--以池州市為例[J].地理科學,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