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可馨

沈陽人都承認,“這座城是大變樣了。”
改革開放以來,南北向的延展,已經把沈陽拉成了橢圓形。沿東西快速干道向西, 駛離和平區后,掛在高樓上的巨大的“鐵西新區”格外醒目,似在訴說,作為工業重鎮的老鐵西已不復存在。如今,連片的工廠已經被新建的商品住宅樓取代,華潤、萬科、龍湖擠走了老廠房……建筑的改換像一盤推倒重下的棋局,在當年日本人留下的城區格局上反復。
當然,其他城區也都一樣。
城市看起來是變年輕了,但在日益年輕化的城市外殼下,城里的人卻在“變老”。而沈陽也只是遼寧的縮影。
“養孩子貴啊。”張慶連一口濃重的東北口音,連帶比劃著訴說自己的經歷。和沈陽城里的萬千市民相似,張慶連早年是老國企的一名工人,后來企業破產,他下崗再就業,謀了份司機的差事,每天干十三四個小時,供唯一的女兒讀書,這使他累得夠嗆了。
再生一個?他沒敢想。“過去我爸工資幾十元錢,也養大了五個孩子,現在能行嗎?車貸、房貸、教育的負擔都重,哪個年輕人不靠家里?可生不了第二個了。”
和張慶連的關注點不同,沈陽人秋葉覺得,現在的人不樂意生二孩,主要是觀念變了。以前一定要生孩子傳宗接代,頭胎生了女孩就要想著再生個男孩,但“現在要是生了女孩開心還來不及呢,省錢又省心,誰愿意再生”。
“張慶連們”和“秋葉們”,代表了大多遼寧人最樸素也最真實的想法。不愿生育,卻成了讓政府發愁的一件大事。
2018年6月25日,遼寧省政府印發《遼寧省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以下簡稱 《規劃》),此前河南、江西、福建、甘肅也已發布各省人口規劃,但遼寧率先提出要“對生育二孩的家庭給予更多獎勵政策”。
“只生一個好”的時代行之未遠,現在的姿態已變成“努力營造積極生育二孩的良好輿論氛圍”。
生娃不僅是家事,還是國事。對于遼寧,鼓勵生育,看上去已經迫在眉睫了。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1年以來,除了2014年數據缺失外,其余年份遼寧省人口自然增長率皆為負。也就是說,每年的出生人口還抵不上死亡人口多。即使在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后,遼寧省統計局測算,2017年的出生率依然走低。
按照目前通行的標準,一地區的總和生育率應至少2.1,才能達到世代平均更替水平。它的意思是,每個婦女要平均生育2.1個孩子,才能保持人口相對于上一代持平。但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給遼寧敲響了警鐘,生育率僅僅0.74,甚至還不及全國的一半。
低迷的生育意愿難以拉高日漸走低的生育率。其實如果僅僅是出生率低迷,還并不足以使鼓勵生育變得如此急迫。出生率比遼寧更低的北京,不僅不擔心,還在想盡辦法疏解過多的人口。
人的遷移總是隨著經濟重心走。建國初期,遼寧曾一度是人口凈流入地區,轉折發生在1980年代的改革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自那之后,更具經濟活力的地帶開始將這里的人口一點點抽離老家。2016年2月遼寧省社科院公布的《遼寧藍皮書:2016年遼寧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對比第五、第六兩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認為“遼寧省人口聚集能力明顯減弱”。從2014 年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來看,北京、廣東、上海、天津四地帶走了東北地區流出人口的近70%。
遼寧全省14個市除錦州、朝陽外,人口老齡化程度均超過20%,大連、丹東、本溪、沈陽甚至超過24%,意味著在這三個地區,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老人。
為什么留不住人?遼寧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萬強認為,雖然歷經改革,但遼寧的重、化工業依然是主體經濟,而傳統重、化工工業對于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的人才的吸納能力不強,導致這部分人流失嚴重。
給這一推力加速的,則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口遷入高潮和生育高峰,當時的嬰孩,如今恰好步入老年。
2018年6月遼寧省老齡辦發布的《遼寧省2017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末,60周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占總人口22.7%,遠遠超出聯合國所定的10%的老齡化社會標準。遼寧全省14個市除錦州、朝陽外,人口老齡化程度均超過20%,大連、丹東、本溪、沈陽甚至超過24%,意味著在這三個地區,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老人。
若是要形象地說,到底啥是老齡化呢?當地人講了個頗像段子的事:有一天值班門診患者多,都說自己年齡大要先就診,護士說80歲以上優先,嘩啦啦又站出來5、6個,那也排隊吧,最大的89歲,最小的83歲。那時候就明白,老齡化真的來了。
“人口減少倒沒啥,關鍵是勞動的人不夠了。”一位當地人對《南風窗》記者說。對老齡化的真正問題所在,就是普通市民也一眼就看穿了。
遼寧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曾在2016年組織研究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遼寧就業問題。最后成型的報告中提到,“根據2010年全省人口抽樣調查,遼寧16歲—29歲的年輕勞動力占比僅為20.55%,低于全國水平約5個百分點,年輕勞動力明顯偏少且呈現斷崖式下滑。”
年輕勞動力減少的后果是直接拉高養老保險的制度贍養率。據遼寧大學人口研究所研究員金剛測算,2010年,遼寧省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贍養率為46%,相當于 2.17個年輕人供養1個老年人,到2016 年這一比率已提高至61%,相當于1.65個年輕人供養1個老年人。相比之下,廣東省的年輕人就輕松多了,同樣是2016年,供養一個老人的負擔由9.2個年輕人來分擔。
據《新京報》援引遼寧省原發改委主任王金笛在的說法,遼寧省人社廳測算,2016年遼寧省當年缺口337億元,2017年缺口412億元,2018年預計將達501億元,2019年將攀升至598億元,2020年會達到698億元。
巨大的支付缺口不得不“壓榨”個人賬戶和地方財政,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5 年遼寧基本養老保險征繳收入減總支出的規模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已經接近三分之一。據金剛的測算,相比于2016年廣東55個月的養老金可發放時間,遼寧已降至不到6個月。
張萬強認為,這部分負擔一部分屬于歷史遺留問題,因為由省財政所承擔的很大一部分養老保險是央企的離退休職工的,而央企的利潤并不交給地方,這相當于地方給國家承擔了一部分改革的成本。“要解決,還得國家和地方一起努力。”
在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魯全看來,東北地區所表現出的養老保險危機,的確并非東北各省自身的問題。
他對《南風窗》記者分析,養老金、人口結構、地區經濟活力實際上處于一根循環鏈條中。連接鏈條的紐帶是企業在地方需承擔的養老金費率。人口年輕意味著養老金繳納人數多,費率會隨之下降。費率越低,企業所需承擔的養老金成本也就越低,養老金成本在企業的用工成本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塊,因而對于企業的設廠選址影響不小。
所以循環的邏輯就是,人口越年輕的地區,企業越愿意設廠,設廠之后帶去越多的就業崗位,從而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反之,年輕人走了的地方老齡化嚴重,企業要承擔的養老保險費負擔就會加重,無法吸引投資,同時經濟失去活力,人口進一步外流。
不過看似嚴峻的養老金危機在天性樂觀的的東北人眼里不算事,“全國統籌嘛”。
這個來自民間的答案,與遼寧省人社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所給出的一樣。這位官員告訴《南風窗》記者,他們在等待2018年8月份起將開始實施的中央調劑金制度。“中央調劑金制度就是為了解決老工業基地養老問題。”
這一著力于解決不同省份之間調節養老金余缺的制度,被廣泛認為是走向養老金全國統籌的第一步。辦法是各個省份按照比例上繳一部分基金,中央再根據各個地方退休人員的數量下撥一部分基金。
但魯全認為,調劑金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基金缺口問題,但難以根本解決。“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有一個辦法,”他告訴《南風窗》記者,“統一全國的養老金繳費費率。一個廠不管是設在廣東還是東北,繳費費率應該一樣,只有這樣才可能去調整人口的流動。”
應對老齡化的努力并非此次才啟動。2007年以來,遼寧省老齡辦開始對全省人口狀況進行監測,并定期發布報告。便利生育的政策也有,2015年,遼寧省衛計委出臺《關于簡化下放生育手續的通知》,要求從2015年7月1日起,放寬生育登記、審批時間,下放登記審核權限,簡化生育手段。次年,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對《遼寧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做出修訂,免去了生二孩的審批環節,放寬準生資格,流動人口也可以在現居住地辦理二孩生育登記。
養老金、人口結構、地區經濟活力實際上處于一根循環鏈條中。連接鏈條的紐帶是企業在地方需承擔的養老金費率。
但不可遏制的老齡化與社保危機并未見緩解,更毋談逆轉。遂有了此次遼寧省政府印發的《規劃》,將人口問題的重視提到空前高度。
在《規劃》中,遼寧省政府將本省的人口問題定性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長期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認為“人口結構非均衡性問題日益凸顯”,相比于此前幾省發布的《規劃》,措辭更重。
改變的力度也超出以往。為了實現提升生育率、改善人口結構、加強人口集聚能力的主要目標,《規劃》不僅提出要探索鼓勵生育的配套政策,還在鼓勵大齡勞動力重新進入勞動市場、人才引進、放寬戶籍準入、延遲退休、完善養老機構與養老體系等方方面面做出了努力改變的姿態。
比如,二孩配套政策中包含了稅收、教育、社會保障、住房、婦幼醫療保健福利等多方面安排,要求探索對生育二孩的家庭給予更多獎勵政策。“這是一個整套的工程,教育、人社、財政,都要配合。”遼寧省計生委的一位官員說。政策制定者希望,以此扭轉遼寧人口不斷減少的趨勢,爭取到2030年,將生育率提升到1.8,總人口增加至4500萬。
《規劃》并單列“大齡勞動力人力資本開發行動”專欄,提出一系列旨在鼓勵老年人重返就業、創業市場的政策意向,以“充分發揮老年人參與經濟社會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作用”,并“有效挖掘開發老年人力資源”。
“鼓勵那些身體好的、學歷高的、愿意進入就業市場的大齡勞動力重新就業不失為一種辦法,”張萬強認為,“畢竟閑置也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
不過政策帶來的生育激勵總是輔助式的,人口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問題,激發地區經濟活力或許才是解決人口結構失衡的根本出路。遼寧的人口問題也不過是因為經濟困境才加劇、凸顯出來。
只不過誰也沒想到,變化會來得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