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張恒
立足綠色資源稟賦,巧做“綠色文章”,貴州各地把“涼資源”變為“熱產業”,著力讓“避暑經濟”產生“乘法效應”,真正實現旅游讓人民生活更美好。
“以前都是打零工,干什么收入都不高,而且還不穩定,直到和村民經營起了鄉村旅館,日子就逐步好起來了。”在安順西站出站口前,楊勤安正在等待預定住宿的長沙游客。
楊勤安是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宋旗鎮三合苗寨村村民,這幾年借助安順夏季涼爽的天氣,通過經營鄉村旅館,他逐步發家致富了。
楊勤安笑著說,自家“苗鄉客棧”有10個房間20個床位,全部都已經預訂完了,再訂房需要等半個月。“今年可以賺6萬多元,比在外面打工還劃算。”
眼下,三合苗寨的180多個房間全部被預訂一空,出現一房難求的火爆。“游客來村里避暑,帶動了旅游發展,大家的收入也越來越高了。”楊勤安坦言,現在生意太好,每天都要在火車站、高鐵站跑兩趟。
如今,隨著避暑旅游持續升溫,“避暑經濟”成為貴州鄉村旅游的一大亮點,推動鄉村與城市、景區融合發展,帶動村民發起了“涼財”。
“老板,請問你家還有客房嗎?”“實在抱歉,都已經訂滿了。這樣吧,我幫你們問問其他家,看看還有沒有客房……”
8月5日,位于百里杜鵑戛木管理區大堰社區小箐組的海恩底彝寨度假村,又迎來了一批來自重慶的避暑游客。
自海恩底彝寨度假村2017年開門迎客以來,來自四川、重慶、遵義及貴陽等地的游客紛至沓來,有的一來便會住上半個月。
來自四川宜賓的游客胡忠健每年都會到百里杜鵑景區游玩,一直想在周邊尋找一個理想的避暑之地。“第一次來海恩底,就被這里的氣候和風景迷住了。”胡忠健深有感觸地說,“這里風景優美、空氣清新,8月也只有20多度,與我們四川那真是天壤之別。”
“這里還有熱情好客的彝家人,更有難得一見的千年古桑樹、桂花王及很多不知名的古樹等等。”現在,胡忠健不僅自己來避暑旅游,還介紹親朋好友一起來海恩底。
“這里氣候實在是安逸,住在這里休閑避暑都很巴適。”四川游客馬博強一行12人相約到貴州避暑,原本只打算小住幾天,如今卻“不自覺”地住了十多天。“最近四川那邊都是30多度,這邊涼爽的天氣讓我們都不想回去了。”
“我們這里山清水秀,氣候宜人,也和百里杜鵑金坡、米底河相鄰,這兩年來避暑的游客越來越多。”大堰社區支部書記黃承志介紹,依托秀美的自然景觀及民族特色,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當地村民也從傳統的吃農業飯轉變為吃“生態飯”“旅游飯”。
如今,眾多像海恩底一樣的鄉村,正憑借涼爽的氣候、整潔的環境、淳樸的鄉風,大力發展避暑養生游。
走進桐梓縣九壩鎮山堡村的“幸福田園”農家樂,前來避暑的游客有的正在用餐,有的正在排隊取餐,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這里比我們那邊溫度低太多了,很涼快,安逸得很。”游客朱素蘭6月21日從重慶過來避暑。第一次來桐梓的她表示,“明年還要過來”。旁邊的游客廖群也附和說:“桐梓很涼爽,在重慶睡覺需要開空調,早上起來容易流鼻涕,在桐梓就沒有這樣的煩惱。”

憑借涼爽的氣候、整潔的環境、淳樸的鄉風,貴州各地大力發展避暑養生游,不斷吸引著游客夏季來黔度假“納涼”。圖為在桐梓縣上天池度假村避暑的游客。(婁倫權 / 攝)
“這些客人一住就是兩三個月,不干別的,就是歇涼。”貧困戶陸國順說。如今,鄉村旅游產業已經成為九壩鎮的一個主導品牌產業,擁有鄉村旅館六百余家,接待床位超過四萬張。目前,全鎮已經接待游客三萬余人。
而依托良好的生態和涼爽的氣候,當地發展起“避暑經濟”。山堡村有貧困戶34戶,如今有6戶開辦了鄉村旅館。其他的貧困戶圍繞鄉村旅游養雞、養香豬、種植蔬菜,紛紛吃上了“旅游飯”。
陸國順正是盯準機會養殖起香豬,“去年賣了9萬多塊,現在還有200多頭,餐館和避暑的客人搶著買。”在山堡村,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43萬元,其中1萬元以上來自鄉村旅游。
同樣在九壩鎮白鹽井村,鄉村旅館已滿員,接納避暑游客1.1萬人。“每逢雙休日,還有不少人在廣場或路邊搭建帳篷,避暑游客約在1.5萬人。”白鹽井村村支書周國旗說。
“20多名四川廣安避暑游客住在我家,他們說寨子環境、空氣太好了,簡直是人間仙境。”白鹽井村村民張小敏是“龍塘第一家”鄉村旅館的負責人,去年接待避暑游客,兩個月凈賺了10萬元。目前,白鹽井村有148家鄉村旅館,2017年依托避暑游收入3000萬元。
“過去,村民只能守著大山過窮日子,現在避暑旅游發展起來了,村里家家可以開民宿、辦農家樂、發展采摘農業,客人接踵而至,村民吃上了‘旅游飯’。”桐梓縣旅游局負責人表示,站在避暑經濟的風口,將“涼資源”變為“熱產業”,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給村民帶來了旅游紅利。
“我和家人都已經住了半個月了,這里不僅氣候涼爽、住宿好,而且周邊的旅游項目也做得很棒,前幾天我們去的花海就非常不錯。”在鐘山區大河鎮大河堡景區的避暑體驗,讓來自四川內江的游客黃志堅一行連連稱贊。
“發展旅游業,我們這兒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大河鎮有關負責人介紹,大河鎮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氣溫19℃,不僅有良好的生態植被,而且還有美麗的狗跳峽風光、一年四季花不敗的神奇公主墳、周家寨村民族人文風情等豐富的旅游資源。
如何才能把生態優勢轉換為經濟效益?大河鎮的答案是搞農旅融合。“打造了大環境,發展旅游業,同時利用自然資源優勢,發展現代都市農業。”
大河鎮先后打造了鐘山區農旅一體化示范項目(涼都花海大河堡)、恩華現代農業科技觀光園——恩華溫泉酒莊、大箐科技果園、阿加農場、玫瑰谷、六盤水大河經濟開發區現代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園項目、中國農耕歷史文化博覽園等多個景區。
同時,圍繞“吃、住、行、游、購、娛”,構建“吃生態養生餐、游自然風景區、住風情古村落、購綠色農產品”的產品鏈條,以點帶面,打造現代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示范基地。
通過高標準、高起點建設,大河鎮做出亮點、做強特色、做深內涵,把景區連成線路,把珍珠串成項鏈,打造一個服務性鄉村旅游片區,著力讓“避暑經濟”產生“乘法效應”,不斷提升旅游的文化底蘊和特色魅力,真正實現旅游讓人民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