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千山
摘 要:針對噴霧塔流場不均勻、湍流強度低的問題,本文提出了基于內芯和盤形噴淋系統的噴霧塔,優化了氣液兩相的流動傳質過程,整體脫硫效率可達到94%-98%,具有良好的環保和經濟效益。
關鍵詞:噴霧塔;噴淋系統;節能減排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12.050
1 引言
當前大氣污染形勢十分嚴峻,國家出臺了超低排放的有關標準[1]。許多中小型鍋爐脫硫效率低下,面臨著不改造就被淘汰的窘況。我國大多數鍋爐采用濕式石灰石/石灰-石膏法煙氣脫硫工藝,逆流噴霧塔是目前最主流的塔型[2],提升濕法脫硫的效率至關重要。
2 噴霧塔簡介及存在的問題
在濕法煙氣脫硫的噴霧塔中,含有SO2的煙氣從吸收塔底部切向噴入,在吸收塔內旋轉上升,同時吸收塔上部的噴嘴將石灰石漿液霧化成液滴,液滴下落的過程中煙氣與之逆流完成傳質過程,煙氣中的SO2得到脫除[2]。
然而,這種傳統的塔型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方面,由于受到離心力作用,石灰石漿液中直徑較大的液滴被甩到塔壁上,直徑較小的液滴隨煙氣上升,反應空間的中心形成脫硫劑液滴的空洞區。此區域流動阻力較小,芯部煙氣流量隨之增加。這部分煙氣停留時間很短,速度場分布不均勻,導致氣液兩相混合不充分。并且隨著氣液兩相流湍流強度的減弱,氣膜阻力逐漸增大,反應速率逐漸降低。另一方面,為了達到較高的石灰石漿液覆蓋率,實際運行通常采取加大噴嘴水壓和增加液氣比的方法,這既縮短了液滴在塔內的停留時間,又提高了循環水量和電耗,增加了運行成本。以35t/h循環流化床鍋爐為例,每年僅脫硫設備的水費和循環泵電費就高達200萬元以上。綜上可知,這種形式的噴霧塔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3 改進方案及工作原理
3.1 設計思路
根據雙膜理論,石灰石漿液吸收SO2氣體的過程反應速率很快,屬于擴散控制[3]。提高煙氣的湍流強度能減少氣膜傳質阻力,增加氣液兩相接觸面積能增加傳質面積,是提高脫硫效率的最主要措施;而增大液氣比、增加氣液接觸時間的效果不如前兩者明顯[3]。
部分煙氣直接從中心空洞區高速上升,不僅停留時間很短來不及充分反應,而且會干擾主流,造成流動不均勻。此外,噴淋塔內氣相的湍流強度逐漸降低,特別是尾部下降很快,不利于SO2向液滴的擴散。而在吸收塔中心加裝一個圓柱體內芯,則能有效克服這些弊端。
3.2 改進方案
加裝內芯的噴淋塔結構如圖1所示。圓柱體內芯位于塔體的中心軸線上,采用鋼板外襯耐磨防腐材料制成。芯體直徑約為塔筒內徑的1/5,高度比末一級噴淋層高0.5~1m。煙氣入口管道寬度占塔體內徑的25%~30%,避免高速煙氣與內芯直接對沖,沿內芯壁向上流動。
在加裝內芯的基礎上可以采用盤形噴淋系統,如圖2所示。這種形式的噴淋系統是由一個總的進液管道,通過圓盤形的分配管將多個均勻布置的噴嘴串聯形成水路,采用空心錐噴嘴向下噴淋,分配管由支架支撐的方式構成一個噴淋層,布置4層,每層噴淋層使用一臺循環泵,根據流量和高度選型。
3.3 工作原理
煙氣在送風機作用下,受到內芯和塔壁形成的環形區域的約束,做旋轉上升運動,在煙氣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流動速度加快。其主要作用有:
(1)圓柱體內芯占據了煙氣流動空間,避免了煙氣從中心空洞直接上升,增加了中心煙氣的停留時間,改善了流場的均勻性,提高了傳質效果;
(2)提高了氣液兩相的相對運動速度,同時提高了氣液兩相流的湍流強度,從而減少了氣相與液相的膜厚度,提高了傳質系數,特別是加快了尾部吸收區擴散速率;
(3)煙氣產生強烈旋轉,煙氣能托住液滴,增加液相的停留時間,強化了液滴的整流作用,氣液兩相混合均勻,有利于快速完全反應;
(4)氣空間減少、脫硫效率提高液氣比隨之下降、可選用壓力較小的噴嘴,都會使循環水量、補水量、水泵電耗降低,達到了節能減排的效果;
(5)灰塵在離心力的作用下黏附在液滴上,并被甩到塔壁隨漿液流下,達到并強化了二次除塵的作用。
3.4 可行性分析
這種采用內芯和盤形噴淋系統的噴霧塔脫硫效率可達94%~98%,而無需增加液氣比或石灰石用量。由于噴嘴壓力、循環水量的減小,水耗電耗也得到降低,一臺35t/h循環流化床鍋爐的煙氣脫硫裝置每年可節水7200噸,節電41.6萬度,節省石灰石32噸,節省運行費用38萬余元。此設計方案便于在現有脫硫設備進行改造,改造費用低,對鈣法、鎂法、氨法等多種煙氣脫硫工藝都適用,便于規模化推廣。
4 結語
針對現有濕法脫硫噴霧塔存在的問題,本文依據流體力學、化學動力學等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種可行的改進方法。這種噴霧塔脫硫效率高,結構簡單,運行成本低,可用于現有設備的升級改造。
參考文獻:
[1]王志軒.燃煤電廠大氣污染物“超低排放”基本問題思考[J].環境影響評價,2015,37(04):14-17.
[2]高苑輝,關亞靜.幾種濕法脫硫吸收塔的特點分析[J].天津電力技術,2000(04):12-14+25.
[3]蔣文舉主編.煙氣脫硫脫硝技術手冊[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1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