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曄
摘要:結合近些年的實踐來看,跨國企業以并購定價為主體的并購方式贏得了較多的發展先機。其中,收益法的普及與應用為外資并購企業估值環節帶來了更多的效益,具有較大的應用意義。基于此,文章主要結合收益法的相關概念展開分析,具體對其在外資并購企業估值環節中的應用進行探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外資并購;企業估值;收益法;應用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主導作用下,多數跨國企業選擇以并購的方式進軍中國,目的在于在中國市場經濟體系中贏得一席之位。可以說,并購所采取的方式與規定極大程度上在整個并購過程起到主導性的作用,基本上可以決定企業外資的成功與否。而目標企業估值屬于企業收購兼并體系中的重點內容,其包含的收益法可以為并購過程提供相應的理論基礎,比較符合企業實現效益最大化的目標。最重要的是,通過在外資并購企業估算環節中使用收益法,不但可以有效地反映出企業未來的經濟發展趨勢,即盈利能力,還可以有效地反映出企業可能存在的投資風險,具有一定的應用意義。
一、收益法的相關概述
(一)收益法概念
從本質上來說,收益法是基于預期與收益原則的基礎上,根據企業過去的經營情況和收益情況對現有的經營趨勢以及未來的經濟發展趨勢進行收益方面的評估方法。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收益法要求財務人員必須結合一定的折現率進行折現,以此為基礎,進行多次累加并求和,將最終得到的收益結果作為評估企業價值的根本依據[1]。
根據近些年的實踐經驗,本人大致可以總結出:只有企業的產品或者相關服務具備一定的明確性,以及企業的歷史背景和現階段的發展趨勢具備一定的指向性,收益法才能夠對企業的發展趨勢進行合理的評估,這一點可以被視為收益法進行合理評估的前提條件和理論基礎。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在利用收益法對企業價值進行評估的時候,所預測出來的未來收益數額并不能與現階段的企業價值對等,需要根據實際收益時點的遠與近,進行科學化的估算,將收益時點具體折算為現值。
(二)收益的適用對象
若想有效地通過利用收益法評估現階段企業所具備的資產價值,相關企業必須保證資產具有一定的生產性,即企業資產存在一定的生產能力,可以實現獲利的要求。只有滿足上述要求,收益法才能夠對指定的對象進行資產價格評估。現階段,收益法適用的對象主要以下列為準:
第一,機器設備。通常來說,單項機械設備并沒有具備獨立獲利的功能。這就使得單項機械設備無法進行有效的價值評估。但是對于成套、自成體系的機器設備而言,如具備生產性功能的機器設備或者單獨作業的車輛設備等機器設備,是可以利用收益法進行準確評估。
第二,無形資產。一般來說,無形資產具備較高的價值,可以在未來獲取到比較可觀的收益,因此可以用收益法對其進行有效價值評估。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無形資產具備一定的超額收益價值,在對其進行評估的時候,需要結合現階段的收益法模式對其進行價值評估[2]。
第三,企業價值評估。企業價值評估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內容,收益法將企業價值評估對象當做一種具有獲利能力的資產,可以有效適用于企業整體的資產評估體系中。舉個例子來說,收益法可以有效地對企業的經營情況進行評價、參與股份經營、聯營。
二、收益法在外資并購企業估算環節中的具體應用
首先,并購雙方合同約定的股權轉讓定價方式和成交價格。在利用收益法的相關計算原則的基礎上,對雙方根據合同上涉及到的股權轉讓內容進行合理的定價,購買價格應該根據目標公司現有的負債金額或者存在的現金運行狀況進行合理調整,在調整之后,將最終調整得出的價格作為最終的估算價值。
其次,優化調整后購買價格的計算方式。交易雙方在交割日后的三十個營業日的范圍之中,可以根據收益法的相關原則對成交資產負債表進行合理的審核,并將調整后的購買價格中涉及到的現金或者凈營運資金進行合理確定。再次,利用收益法對比與分析成交價格與預先估算的價格。
相關人員利用收益法的計算原則,具體計算實際的成交價格與預先估算的價格差距在哪、哪個估算環節出現失誤等,根據具體的分析結果,找出具體的原因,并及時改正。最后,根據企業產品以及企業現階段的發展趨勢,找出外資并購企業估算環節的發展規律,對企業未來的經濟發展趨勢進行合理估算[3]。
三、結論
現階段,國內多數上市公司在并購重組企業價值評估方面,開始效仿跨國企業,普及與使用收益法,取得了較好的收益效果。而對于非上市企業而言,尤其是國有企業,受到自身發展的限制,應用企業價值評估體系的范圍較局限,相應的收益法尚未得到全方位的踐行,整體的水平有待提高。從總體的應用效果來看,國內外企業現行的會計準則及制度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國內在實際借鑒的時候,應該盡量結合本國企業的實際特點出發,選擇最為合適的方式強化企業估值環節。
參考文獻:
[1]劉文靜.業務流程管理影響營運資金管理的機制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
[2]馬龍德.運用DCF方法對我國企業并購估值的實證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
[3]楊燕.UMS企業并購EL公司的價值評估[D].華南理工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