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良 郝建邦
“社區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務居民只有上班沒有下班!”

當代陜西|朗讀者
入夏以來,家住榆林府谷縣新區經濟適用房的張花眼,每天最盼望的就是社區“二人臺”歌友團開唱,與她有同樣興趣的30多位老人會準時搬著小凳到場,一邊納涼,一邊喊上兩嗓子。
去年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經驗交流座談會召開后,府谷著眼高標準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在新區成立了陽光社區。
在社區第一次支部黨員大會上,黨員干部們七嘴八舌議論著。“要想搞清楚我們該干什么,先要看看居民需要什么。”黨支部書記賈培彪說,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宏觀手筆,小縣城有小縣城的細實舉措。
入戶大摸底隨即展開,陽光社區工作人員和街巷長、黨員中心戶全部下沉,到居民家里逐戶摸排信息,尤其關注老、弱、病、殘等特殊困難家庭的需求,建立起有5300多條微心愿的信息庫。
大數據顯示,“照看老人小孩”“開展趣緣活動”“提供便民服務”“提高安全指數”是轄區1.3萬居民最關心的話題。居民訴求點就是社區發力處,黨支部一班人形成了共識:社區工作的重心在服務。于是,一站式便民服務大廳開始運營,社區在居民生活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可服務計劃剛啟動,問題就來了:一些“事多”的居民呼吁社區在八小時外繼續開展服務,有的還“挑刺”社區關門早,社區干部們為此沒少受委屈。是居民給社區干部出難題,還是社區提供的服務不到位?
“社區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務居民只有上班沒有下班!”社區黨支部提出“讓服務的陽光24小時灑滿社區”理念,用不打烊的服務彌補政府職能外的空缺。
陽光社區將全天劃分為3個時段,社區工作人員分三撥輪流值守,為居民量身打造服務功能板塊。第一時段為工作日8小時,開放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四點半課堂、新興領域黨建服務;第二時段為8小時外,主要提供全民健身、快遞代收、“業之初”創業沙龍及社團文化活動;第三時段則是全天候服務,包括網格值班、物業值守巡邏、幸福書屋、趣緣活動及環衛工人臨時休息。一張24小時服務網滿足了社區居民的絕大部分訴求,以前工作時間外社區都由“鐵將軍”把門,現在卻成為居民最熱鬧的時候。
隨著服務的深化,問題又來了:單靠社區的現有力量遠遠跟不上居民的需求。
為此,府谷縣為社區搭建各領域互聯互動平臺,陽光社區每季度召開黨建聯席會議,統籌9支社會組織、38名社會專業人才參與共建共治,轄區57家城區單位黨組織和620多名在職黨員全部走出機關“回娘家”報到。
一年多來,由居民“點菜”、社區下單、駐區志愿者接單,圓夢居民微心愿4300多條,承接公益性、社會性、群眾性服務項目近90個,社區八成以上的服務器材、辦公設施、活動經費均由駐區單位提供。

“‘二人臺’天天唱,老百姓的幸福感可高哩!”張花眼高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