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名有著34年黨齡的黨員,19歲在街道參加工作,一干就是39年,親身經歷著街道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從街道社區黨建向城市基層黨建的轉變。作為一名基層黨務干部,我深深體會到,只有積極順應城市發展變化,勇當城市基層黨建創新發展的時代先鋒,團結帶領一班人釋放強大正能量,才能不斷鞏固黨在城市執政的基礎。
堅持抓改革,強化街道黨工委的領導核心作用。街道黨組織是黨在城市基層組織的末梢,是聯結轄區內各領域黨組織的“軸心”。為有效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我們堅持從改革入手,經過充分調研和多方論證,把街道的發展定位在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上,率先對內設機構進行了改革,精簡設立了“六室一部一中心”,將職能整合為抓實城市黨建、統籌社區發展、實施綜合管理、優化營商環境、集中便民服務、維護轄區平安6個方面。機構精簡了,職能優化了,關系順暢了,百姓到街道辦事更加便捷高效,“一口式受理”“最多跑一次”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和歡迎,“馬上辦”“釘釘子”精神在基層落地生根。
堅持抓管理,消除城市基層的難點堵點。隨著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街道在城市治理服務、凝聚居民群眾、化解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我們堅持以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強化黨對社區治理的引領和導向作用,打造了全覆蓋、無死角的全社會調解工作網絡。為解決好群眾“辦事難”方面的訴求,每年我都利用一個季度時間,把全轄區每一個角落都走一遍。在廣場上、車庫旁、百姓家,我與居民促膝交談,了解他們的安危冷暖,聆聽他們的意見建議。在非物業小區,成立了由黨員志愿者牽頭的居民自治的“一米一毛,管得挺好”的保障型物業;在等級物業小區成立了黨支部、建立了“四方聯動、五位一體”的議事協商體系,黨支部在這里起到了核心作用。群眾生活好了,心氣就順暢了。幾年來,全轄區無集體訪、無越級訪、無進京訪,創造了都市版“楓橋經驗”。
堅持抓服務,用涓涓細流溫暖千家萬戶。黨建工作做得好不好,不要向墻上看,要向群眾臉上看。群眾的笑臉,就是對我們黨建工作的最大肯定。剛到五里河街道擔任書記時,為了盡快了解居民的真實情況,我每天下班后都到小區去轉轉,久而久之,哪個社區的馬路破損,哪個社區的平安路燈不亮,哪個社區的暖氣不熱,我都了然于心,及時與班子成員一道加以解決。為更好為居民服務,我們建立了“兩代表一委員”工作室,組織駐街“兩代表一委員”輪流值守,及時為群眾提供涉法、小區管理等方面的服務。同時,還發起成立了“黨群愛心聯盟”,開展了“愛心涓涓”“向上向善”黨建品牌項目,實現了服務群眾常態化。貼心的服務使黨組織更加贏得群眾的信任,黨在群眾中的威信越來越高。全市開展的“三城聯創”等工作都得到了群眾的大力支持,我們街道承擔的任務,群眾一呼百應,都在全區率先完成。
還有兩年我就要退休了,我這個百姓口中的“書記”,也漸漸由“小劉”變成了“大劉、老劉、慶吉”,雖然把職務叫沒了,但我深深感到這是一種信任,我的心里更舒坦了。當前,在全省新一輪振興發展大潮中,我將一如既往地用新時代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銳意進取、勇于擔當,為黨的事業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