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志忠
在針灸科,一位慕名而來的小伙子跟我說,他想看看自己的胃病是不是可以“冬病夏治”。原來小伙子就職于一家事務所,加班、出差、熬夜是常有的事,平時飲食不規律,再加上常有應酬,入職三年,經常無緣無故胃疼,有時候還會發生胃絞痛。了解情況之后,我告訴小伙子,他的這種胃病并不適合冬病夏治,適合冬病夏治的一定是由虛證和寒證引起的,如吃完冷飲就胃痛或吸入涼氣后胃痛,這種胃痛特別喜歡“熱”,喝點熱水或用熱的東西敷一敷就能緩解。
在這里提醒想來冬病夏治的患者,一定要了解疾病產生的原因,針對不同的原因決定是否采用冬病夏治。最關鍵的還是應該到醫院聽取醫生的建議,積極配合醫生,這樣才能在“三伏天”給身體安上“小太陽”。
“冬病夏治”注意事項
1.不要一味趕“頭伏”,遲一天早一天不要緊
一般來說,“三伏天”是從二十四節氣的“小暑”后開始,橫跨“小暑”“大暑”“立秋”三個節氣,分為初伏、中伏、末伏,共30天,還有些年份是40天。為順應天時,貼敷治療定在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而當遇到歷時40天的“三伏天”時,為了保證治療的連貫性,使每次貼敷的間隔時間相同,通常會增加一次,稱為“加強灸”。
2.“千人一貼”達不到應有的療效
冬病夏治敷貼的藥物也不是“一膏貼”“一樣穴(位)”。如慢性支氣管炎、咳喘、冬天易受涼等寒性病癥患者,在藥物上應選用溫散性質的藥材,敷貼部位主要為定喘穴和肺俞穴。定喘穴位于頸后部,敷上溫散性的藥有止喘功效,在肺俞穴上敷藥則可以調理肺臟功能。至于那些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病的有過敏性體質的哮喘患者,主要選擇的是祛風類藥物,穴位則主要選擇風門穴、大杼等。兒童敷貼也應辨證取穴,如偏于脾肺虛損的患兒,應選用調理脾肺功能的穴位,如肺俞穴、脾俞穴等;偏于脾腎虛損的患兒,應選用調理脾腎功能的穴位,如脾俞穴、腎俞穴等;平時痰多的患兒,應選用膻中穴等穴位;過敏體質患兒應選用內關等穴位。
中醫所說的哮喘是一個廣義的范疇,是指臨床上所見到的哮、咳、痰、喘等癥狀的綜合征。一般情況下,只有陽虛體質的患者才適用于冬病夏治,而經常反復咳黃膿痰和咯血的患者,或有皮膚過敏體質的患者則不適宜。所以冬病夏治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3.熱性病貼溫性藥會“火上澆油”
由于冬病夏治有其特有的適用人群,而且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會有一些特有的感覺和癥狀,所以應該根據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疾病種類慎重選擇這種治療方法。否則不但不能治療疾病,反而會由于過用助陽之品,耗傷陰液,引發其他疾病。一般疾病的患者如果盲目搭冬病夏治的“順風車”,有時不僅達不到治療效果,也許敷貼藥物還會損傷皮膚,甚至引發皮膚潰爛等情況。痔瘡、濕疹、咯血等熱性病如果用溫性藥物敷貼,反而會“火上澆油”,使病情加重。
貼敷期間應減少活動
通常,貼敷的時間以4~6小時為宜,時間的長短可因人而異。對于皮膚不耐受的人群而言,貼敷2小時即可;皮膚不敏感者則可相對延長貼敷的時間;兒童耐受性較差,一般貼敷2~4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