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輝
并不遙遠的“漸凍”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有“漸凍癥”患者20萬人左右,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目前“漸凍癥”發病原因不明,一部分人可能是家族遺傳,更多的患者還找不到明確病因。
不幸罹患漸凍癥的人,身體各部位活動越來越困難,就像被逐漸凍住一樣,故俗稱“漸凍人”,這種使人極為痛苦的疾病,俗稱“漸凍癥”。因為病變的部位和程度不同,“漸凍人”的癥狀表現因人而異。比如,頸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受累,癥狀為單側或雙側前臂及手部的肌肉萎縮,上肢遠端一些精細的小動作不靈活,如用鑰匙開門、給自行車輪胎打氣時拔氣門芯、插花等動作笨拙。如腰髓運動神經元受損,癥狀為走路發僵、拖步、易跌倒等。而延髓運動神經元受累出現的癥狀為吞咽困難、飲水嗆咳、吐字不清、聲音變低或沙啞,講話時如同嘴里含著橄欖,也可以出現舌頭無力、舌肌萎縮、舌肌纖顫。
隨著病情的進展,一般逐漸出現身體多個部位肌肉萎縮,上肢遠端尤其明顯。“肉跳”感可見于幾乎所有患者,臨床表現為不固定部位和時間的肌肉快速抽動,有時肉眼能觀察到。拍打肢體、用力收縮或在寒冷條件下,“肉跳”明顯增多。肌肉痛性痙攣也是“漸凍人”常見癥狀之一,最常見部位為小腿和大腿。進入病程后期,患者全身各運動系統均受累,累及呼吸肌,出現呼吸困難、呼吸衰竭等,多數患者最終不幸死于呼吸衰竭。
漸凍癥的防與治
因為漸凍癥原因不明,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方法。有家族病史的患者,可進行基因檢測,及早發現,及早干預。一般人群,建議盡可能避免接觸重金屬污染和有機芳香溶劑(芳香烴類含苯碳氫化合物和甲醛類化合物)污染,科學訓練、合理運動,避免運動過量。
目前,有科學依據的治療“漸凍癥”的藥物有利魯唑、和依達拉奉。這些藥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長患者生存期,但無法逆轉疾病的進程。科學家們在篩選更多的藥物,以期找到能改善癥狀甚至治愈此疾病的藥物。也有科學家在嘗試干細胞治療,其中,自體皮膚成纖維細胞誘導多能干細胞治療,據悉在動物實驗方面已取得一些進步,但應用到臨床,還有很漫長的道路要走。
醫學界公認延緩“漸凍人”患者病情發展的有效方法是“早期診斷+規范治療+好的心態+呼吸機支持+腸內營養+良好的護理”。保證患者的營養,做好家庭護理可以讓“漸凍人”相對有尊嚴、有質量地走完人生。
需仔細鑒別真假“漸凍癥”
對于出現進行性肌肉無力、肌肉萎縮合并肌肉跳動的患者,應該考慮“漸凍癥”的可能。但是需要注意將此病與腦梗死、頸椎病、腰椎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等疾病進行鑒別。
肌電圖技術在診斷和鑒別該病中至關重要。只有專業的經驗豐富的神經內科醫生,根據患者的癥狀、全面細致的體格檢查,結合高質量的肌電圖檢查技術,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礎上,才能診斷此疾病。
了解“漸凍人”有哪些癥狀,有助于患者早日尋求專業的診斷和治療。但是,有這些癥狀不一定就是“漸凍人”,提醒大家不要簡單對號入座,自己嚇自己。
2018年3月14日,英國著名科學家霍金離世。從前幾年的“冰桶挑戰”至今,肌萎縮側索硬化癥(俗稱漸凍癥)漸漸走進大眾視野,它到底是個什么疾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