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李思瑾
貴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搭建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使生態文明建設步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
“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擲地有聲,再一次宣示了黨中央強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強決心和堅定意志,指明了以制度之力推動新時代綠色發展的方向和路徑。
建設美麗中國,貴州在發力: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搭建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
2017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并于今年1月1日開始在全國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事實上,早在兩年前,貴州就成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七個省(市)試點之一。
在貴陽市息烽縣小寨壩鎮高家壩村大鷹田地塊,有一個簡易沙石壩把占地8萬平方米、四面環山的山谷圍成了一個黑渣廠,里面灰白色廢渣已堆積得與壩頂齊平。
灰白色廢渣來自貴陽開磷化肥有限公司,該公司委托息烽誠誠勞務有限公司將污泥渣運送至合法的渣場集中處置,但從2012年底開始,息烽誠誠勞務有限公司將污泥渣運往大鷹田地塊內非法傾倒。
2016年11月,貴州省環保廳委托省環境科學研究設計院承擔該非法傾倒行為的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工作,鑒定出息烽河的地表水已經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主要是體現在總磷、氟化物。
按照中央的改革試點方案,生態環境損害發生后,賠償權利人應主動與賠償義務人磋商。
2017年1月,清鎮市人民法院生態保護法庭立案受理并進行審查。經過反復磋商,涉事企業最終同意環保廳意見,愿意清挖搬遷、自主修復。兩家賠償義務人承擔生態環境損害賠償900多萬元。
“誰損害,誰賠償”成功解決“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環境污染困局。“此案件清鎮市人民法院環境保護法庭采用了‘非對抗環境社會治理模式’處理。”清鎮市人民法院舒子貴告訴記者,這種模式下,環保執法的難度下降。
這只是清鎮市人民法院環境保護法庭10余年來受理的案件之一。這家成立于2007年的中國首家環保法庭不僅用一個一個的判例探索著環境司法專門化的路徑,還為全國開展環境案件審判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生態司法保護“貴陽審判”模式。
今年2月,貴州赤水河榮獲“中國好水”優質水源稱號。
作為中國白酒重要產區的赤水河流域,水質在2014年以前,曾跌至劣五類水。如今,80%的河段水質恢復到二類水。
赤水河生態的改善源于貴州人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赤水河。
在中央要求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河長制基礎上,貴州將河長體系延伸到村,推行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制,設五級河長22755名,實現全省所有河流、湖泊、水庫全覆蓋。
除了河長制的先試先行,貴州還不斷著力構建與本省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地方性法規制度體系。
2009年,《貴陽市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條例》出臺,這是國內首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性法規。
2014年,全國首部省級生態文明建設條例《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實施,規定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GDP考核。

清鎮市環境保護法庭為全國開展環境案件審判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生態司法保護“貴陽審判”模式。圖為美麗的紅楓湖。(清鎮市委宣傳部供圖)
而此《條例》的罰則,“績效考核評價”“自然資源資產領導干部離任審計”“生態損害責任終身追究”三項,被各地干部們形象地稱為“過三關”。
2017年,《貴州省生態保護紅線管理暫行辦法》發布,將禁止開發區、5000畝以上耕地大壩永久基本農田、重要生態公益林和石漠化敏感區化為紅線保護區。
《貴州省“十三五”生態建設規劃》提出通過一系列重點建設任務,到 2020 年全省自然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人與自然和諧程度明顯提高。
……
制定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就是筑起保護生態環境的堅固屏障。
6月5日發布的《2017年貴州省環境狀況公報》顯示:貴州9個中心城市空氣質量指數(AQI)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96.5%、9個中心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在100%、9個中心城市聲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全省輻射環境質量總體良好。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貴州的優勢,是貴州的底氣,更體現出貴州的環境治理能力:
2016年,貴州將2014年啟動的“六個一律”環保“利劍”執法專項行動升級為環保執法“風暴”行動。2017年,又將其升級為環保“利劍”執法百日攻堅行動;
2017年3月,貴州又向十大污染源“宣戰”:實行“掛圖作戰”,將治污進度暴露在陽光之下,及時通報,嚴格問責,鐵腕治污,不給怠政、懶政行為留下尋租空間。
在持續近4年的森林保護“六個嚴禁”執法專項行動的基礎上,今年4月,貴州省林業廳利用最新衛星遙感影像數據,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建立各縣林地(濕地、自然保護區)2018年度疑似圖斑數據庫并下發各縣,并開展案件線索核實、涉林案件數據庫、案件查辦等工作。
重拳出擊,建立健全生態環保執法體系;嚴格執法,大眾環保意識明顯增強。貴州運用環境執法監督“利劍”,對環境違法行為保持零容忍的態度和高壓態勢,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貴州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