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潘家華

潘家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理念不同于觀念,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觀念稱之為“理念”。綠色“養眼”,是一種意念,這種意念轉換為行動,就需要成為觀念,觀念的理性化和升華,成為理念。理念的系統化理論化,形成具有普遍意義的指導實踐的思想或“主義”。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誕生,源自于生態情懷和發展反思。事實觀察、辯證思考、認知深化、深度思想,從個別到一般,尋求改造世界的真諦。1969年1月習近平到缺水少綠的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村插隊勞動,改革開放后到半干旱半濕潤夏季泛綠冬天凋零的河北省正定縣擔任領導職務,隨后到降水豐裕四季翠綠的福建工作,然后主政生態資產雄厚人文底蘊深厚的浙江,深感綠水青山的價值所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是在“象牙塔”中從天而降的理論,而是環境剛性約束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觀察、思考、總結和提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綠色發展理念的升華,和諧共生實踐的理論支撐,為經濟社會永續發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對全球生態文明轉型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體系完整,內涵豐富,既博大精深,又淺顯易懂,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是綠色發展的自然價值理念?!傲舻们嗌皆诓慌聸]柴燒”這一樸素的自然價值觀念,缺乏的是綠色發展觀,是一種較低層次“金山銀山”認知,側重生存溫飽,難以企及美好生活的需要。綠水青山是資產,是發展之源泉,發展之基礎,金山銀山可用來發展綠水青山,但金山銀山不是萬能的,因而,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環境就是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一自然生產力理論,突破了西方經濟學的惟勞動力惟資本理論,科學闡釋了自然的生產屬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論,揭示了生態要素的關聯性和系統整體性,綠色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須要系統整體把控。清新的空氣干凈的水安全的食物,是生命之必須,福祉之基本;顯而易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紅線是剛性的,恐龍滅絕不可復活,人類的需求和發展剛性服從于環境剛性。昔日絲綢之路上的樓蘭古國,隨著羅布泊的干涸而消亡,因生態衰而文明亡。自然恢復優先、生態優先,尊重自然才能順應和保護自然。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現代化理論的新解,也是綠色美麗的前提和結果。針對日益嚴峻的全球生態安全,需要通過合作應對,持續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貴州,提供了一個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貴州樣板。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是習近平總書記對自然生產力水平高,但生態相對脆弱、發展相對滯后的貴州的基本要求,更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貴州應用:生態導向發展,發展融入生態。山青水凈空氣清新,盛夏涼爽宜人,四季有機食品豐盛健康。貴州的生態資產,因保護而保值增值;貴州的生態產品,隨發展而收獲生態紅利?!疤煅邸甭鋺羝教?,是生態資產的紅利外溢;大數據選擇貴陽,是綠色推動的生態發展。新常態下貴州經濟的健康長足發展,與其說是“后發優勢”,不如說是“生態優勢”。相對于“火爐”重慶和“蒸籠”珠三角,“生態大康養”的貴州,不僅是民生福祉的勝景所在,也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貴州綠色發展的成功實踐表明,生態就是生產力。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綠色發展理念的基礎和核心所在,為中國的綠色轉型,提供了理論支撐、方法手段和行動實踐的基本遵循;為人類社會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