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某些不良心理與家庭、學校及社會教育的不利因素造就了越來越多的“學困生”。作者通過教育心理學理論,聯系自己的教學實踐分析了“學困生”的成因、他們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特征,闡述了欣賞與肯定(自重感)對“學困生”發展的重要性,并對自己在教學實踐中,嘗試過的幾種提高學生“自重感”的方法進行了闡述與總結。希望借此文引起更多教育同行對“學困生”的關注,幫助他們擺脫“學困”。
【關鍵詞】 學困生 心理特征 欣賞 自重感
如今的中小學生,大多出生于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因此常被稱為“00后”。這樣的一代人是在一個變化多端的社會環境里,是在快餐文化和網絡文化環境下成長的,他們有著鮮明的心理特征,比如反應敏銳;性格獨立;接受新事物能力強等等;但當今社會的家庭模式是“非常6+1”,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圍著一個孩子轉,這些“00后”的學生最不缺的就是寵愛。也正因為此,他們的心理極易產生偏差。比如有的學生過分以自我為中心,關注自己而忽視他人感受;有的學生則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不相符,心智成人化,行為幼稚化,做事極端化;更多學生耐力差,不能吃苦;會對學習產生焦慮情緒;承受挫折能力弱;嫉妒心強;有強烈的反叛意識等等。
下面再讓我們看一下,現今社會中小學生的受教育途徑。當今中小學生的教育主要來自: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
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據某市對1萬多個家庭進行抽樣調查所獲得的資料表明:87.6%的家庭對子女教育缺乏科學性或是家庭環境不好。主要表現為:
單親:這種家庭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父母離異或再婚;二是父母一方死亡或是父母分居兩地;這種家庭大多缺乏對孩子必要的關心和疼愛,使孩子受到一定的精神刺激而玩世不恭,放任自己。
對孩子過分溺愛:這種家庭大多不重視教育或是教育無方,只知道對孩子過分溺愛,甚至孩子犯了嚴重的錯誤家長也不嚴加管教。其結果助長了孩子對自己的放任。
要求過于嚴格:這種家庭通常都望子成龍,對孩子提出的要求過高,若孩子達不到要求,就會被責罵,甚至挨打,孩子因此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而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
其次,在學校教育方面,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此外在社會教育方面,也存在著許多不利因素。綜上所述,正因為學生們有著以上的心理特征,再加上如果得不到正確的思想引導與行之有效的教育,后果可想而知:老師和家長眼中的“學困生”越來越多。老師們常說現在的學生難管,尤其那些“學困生”更沒辦法教。因為,“學困生”不僅學習成績差,思想品德也差。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研究一下那些老師眼中所謂的“學困生”,不難看出,他們都有著如下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一是,不愿意學習、貪玩、意志薄弱成績差、久而久之便產生了厭學心理。他們精力充沛、活潑好動,但有時不分是非,不能用正確的來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某些時候有想上進的想法,但不能堅持,最終還是放棄努力,回到原來的樣子。二是,既自尊又自卑,希望得到老師、家長和同學們的肯定與認可。佛洛伊德曾這樣說:凡你我所做的事,都起源于兩種動機,那是性的沖動,和能成為偉人的欲望。杜威--美國著名的哲學家教授,對這上面所用的字句,稍有不同的見解。杜威博士說:人類天性中最深切的沖動,那是“成為重要人物的欲望”。
“學困生”也一樣,他們和所有學生一樣希望得到別人的欣賞、肯定、尊重和理解,他們也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和好勝心,但又因為他們在包括學習、紀律等各方面總是處于班里的后進生行列,總是受到老師和其他同學的諷刺和冷落,所以,他們的自尊心會受到嚴重的傷害,于是產生了自卑心理。但是,他們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滿足自己的自尊和自重感,所以又常常故意做出一些自認為“標新立異”、“與眾不同”的行為。比如:老師說東他卻非要往西,有時候甚至頂撞老師,與其他同學為敵,以此來達到矛盾心理的平衡。其實,他們犯錯誤后也會心虛、后悔,怕老師、家長和同學的批評和指責。甚至他們對別人的批評和指責可能比別的學生更加敏感。有時,老師無意的一個眼神或是一句話都可能會引起他們的反感憎恨。他們甚至極端的認為:他們在老師和同學眼中一無是處,所以常常錯誤地認為老師總是故意找他們的麻煩,從而采取警惕、疏遠、對立的態度。此時,如果作為老師不能了解他們的心理特征,而是采取了一些消極的教育方式或懲罰措施,于是“學困生”們就會變得“更加學困”。
但“學困生”們也有優點:對敬佩的人講義氣。這是因為他們在學校和家庭中經常遭到指責和冷遇,一旦有人稱贊他們、肯定他們、他們便會很快與這個人交上朋友,甚至在以后的交往與接觸中會對這個人言聽計聽,講義氣甚至到沒有原則的地步。所以他們也常會因為分不清是非,而交上不三不四的朋友,而且會成為這些不三不四的人的死黨,為他們兩肋插刀。其實,這一點也恰恰是身為教育者的老師們可以利用的“學困生”們的弱點,他們對教育的態度是:服軟不服硬。
既然了解了“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和他們的心理特征,所以我們對“學困生”應該給予更多的欣賞與肯定,讓他們找到自重感。
1.“翁格瑪利效應”——用“心理暗示”法肯定自我
“翁格瑪利效應”,是教育心理學中的術語,意思是對受教育者進行心理暗示:你很行,你能夠學得更好。從而使受教育者認識自我,挖掘潛能,增強信心。
“暗示教學法”是保加利亞心理學家羅扎諾夫創立的教育教學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類具有巨大的生理潛力和心理潛力,人具有可暗示性。所謂“暗示”是指在無對抗態度的條件下,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這種影響表現為使之按一定的方式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和信念,可以說這是一種在不知不覺中、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的人的特點。
據此,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以最簡單、通俗、貼近學生生活的小實例引入新課,讓他們感覺這門學科、本單元的知識或是這節課要講的內容很簡單,一定可以學會。然后再對他們進行心理暗示:“其實我要講的東西很簡單,就象剛才講的那個小例子一樣易于理解,只要你仔細聽,一定能聽懂。”還可以經常向他們灌輸“這門課其實真的很簡單”、“這節課我只講一點東西,不太難,你還不算太笨,一定沒問題”、“別人行,你一定也行,試試看,沒問題”等等,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家喻戶曉的那句話“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2.急于稱贊,遲于尋錯
稱贊是激起人“自重感”的最好途徑。而批評則是最容易摧毀一個人志向的途徑。因此,我們在對待“學困生”的時候一定要急于稱贊,而遲于尋錯。
3.學會欣賞
要想讓你的學生有進步,必須要學會去欣賞你的學生。當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學管理中,強化手段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消極強化手段;另一類是積極強化手段,實踐證明學生對懲罰往往容易產生抵觸情緒,而對賞識卻欣然接受。這又一次體現了“自重感”的重要性。
根據這一原理,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運用欣賞,把它作為提高教學效率的積極強化手段。因為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激發學生自信、自尊,克服自卑、自棄心理。通過教師熱情真誠的賞識,使學生看到自己的成就,從而激勵他們“更上一層樓”,不斷提高學習成績。
總之,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我們都應該給予“學困生”更多的欣賞與肯定,讓他們找到自重感,為他們心中撐起一片蔚藍的天。因此我堅信:有了這種自重感的欲望,通過“學困生”們自己和老師共同的努力,他們一定會變好!對此,我們應該充滿信心!
【參考文獻】
[1] 以學校鳳凰花文化為載體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探索[J].莫利.亞太教育.2016(04)
[2] 關于情緒的社會心理學淺釋[J].葉忠根.韶關師專學報.1984(Z1)
[3] 合作學習的心理學依據與教學策略[J].李大維.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11)
[4] 談優良班級的建立對班主任的要求[J].劉良.黑龍江教育(中學版).2003(11)
[5] 論班主任工作中的愛心與恒心[J].黃幼蓮.教育觀察.2018(06)
[6] 做一個快樂的班主任[J].徐艷春,劉根蘭.漢字文化.2017(22)
[7] 淺議“后進生”的輔導教育[J].胡福明.科技創新導報.2010(05)
[8] 英語教學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J].劉云波.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34)
作者簡介:王建華(1972—)男,天津人,中學德育教師,人事處主任,研究方向;中學生德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