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妍 胡晨愉 畢雨涵
【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以漢服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為提升我國文化自信、促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從漢服的發展歷史出發,介紹漢服文化在我國的傳承脈絡,分析歷史上漢服文化的興衰原因,進而結合當前我國在保護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工作要求,簡要介紹了近年來漢服文化復興繁榮的深層次原因,揭示了在下一步工作中更好的推動漢服文化復興發展的工作原則與價值遵循。
【關鍵詞】 漢服 發展 復興
一、漢服的由來
漢服的歷史由來可追溯到遠古時期,這一時期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人類祖先猿人面對氣候變化與野獸襲擊時,用樹皮、樹葉等來遮蓋身體,保護自己。到了新石器時代,人們在實踐中逐漸摸索,發明了骨錐和骨針,并創造了最初的服裝。在約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人們的生活漸趨穩定安寧,并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由此產生。“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以也。”男子女子分工勞作,學會編織麻葛并織成麻布,用蠶絲來紡線織成布帛,制作簡單的衣物。中國傳統服飾由此開始發展。
二、漢服的歷史發展與演變
漢服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其形成可以追溯到奴隸社會。有史料記載,漢服起始可追溯至炎帝、黃帝時代。《史記。黃帝本紀》中記載“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大約在距今五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隨著原始種植業和紡織業的出現,絲織工藝和養蠶業也隨之發展。在外界環境的驅使壓迫下,人們把能夠利用自然界中的材料織成衣物,人類的服飾文化由此起步。
公元前21世紀的夏商周王朝,是冠服制度逐漸形成的時期夏商時期,漢服的發展在周朝得到定型。這一時期,農耕上升為主要的社會生產方式,經濟、政治、思想文化都經歷了巨大的變化服飾制度的確立,奴隸社會的祭祀、禮儀制度的完善。這些變化發展宣示著華夏族文明時代的到來,從此開始“垂衣裳”而“治天下”。
漢代是中國歷史朝代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在一定程度上承襲了秦朝多項制度。西漢初期,政治上采用休養生息政策,服飾也較為簡樸。但漢代后期經歷戰亂,社會生產力遭到破壞,人們對色彩的提煉運用受到限制。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國力發展的另一高峰,唐代服飾承上啟下,法服和常服同時并行。唐代時期服飾顏色就較為豐富,黃色是皇家的專用色。漢服得到了空前繁榮,顯示出“無所顧忌的引進和吸收”、“無所顧忌的改革與創新”。
從明代開始,中國人開始追求西方的“宮廷風格”,面料華麗,圖案精美,顏色更為繁盛。
漢服產生歷經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明等朝代的更迭,簡單的上衣下裳的形制直不斷地演變推進,是華夏文明近古時代服飾文明的集中體現和恢弘典范。
三、漢服的消亡
17世紀初,隨著滿洲的興起和擴張,漢服這一傳統的服飾風俗轉而變成民族斗爭之間征服與反征服、奴役與反奴役的政治問題。努爾哈赤于1616年稱后金汗,開始攻掠明地,并以剃發作為降服滿洲的標志。
清軍入關后,推行強制性剃發易服。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政府下令:“各處城堡著遣人持檄招撫……有雖稱歸順而不剃發者,是有狐疑觀望之意,宜核地方遠近,定為限期,屆期至京,酌量至京,酌量加恩,如過限不至,顯屬抗拒,定行問罪。”順治二年,清軍攻下江南各省,下令在全國推行剃頭改服的制度。用“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方式強迫漢族男性按滿人的習俗剃發梳辮,禁止漢族男性穿漢民族傳統的寬衣大袍,“衣冠悉尊本朝制度”,強制推行滿族的緊身長袍馬褂。對服漢衣冠、發者治重罪,從上古延續了兩千多年漢族傳統服飾從此消失。
四、漢服的復興發展
漢服的歷史發展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相同步。漢服伴隨著華夏文明發展的歷史,自黃帝開始出現到明末清初的中斷。漢服滅亡后,雖然有外來文化的影響,但始終未能做到真正復興。
雖然漢服在清朝的剃發易服政策下消失,但是民族服飾中一些獨特元素并未消亡,少數漢族人民中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邊遠山區或一些少數民族仍保留漢服的特征。
服飾反映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水平,也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發展。漢服對現代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逐漸興起“漢服熱”潮流,在社會上或是校園內等多地方都成立了“漢服社”等等。2014年ll月10日,我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晚宴中,領導們均身著中式服飾,這款中式服飾繼承了我們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借鑒漢代服飾的基本特點,體現了我國所特有的風俗文化韻味。
結 語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民族文化的繁榮和振興,漢服作為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將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越發重要的角色。在下一步工作中,相關單位要結合各自職能優勢,根據傳承發展傳統中華文化的工作要求,積極開展與漢服裝飾及傳承相關的研究工作,為推動我國漢服文化復興,促進漢服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宣傳和推廣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元葉,淺析中華傳統民族服飾的發展演變[J],服裝設計,2016(03):22-23。
[2] 王興春,中國民族國粹傳承與漢服文化復興研究[J],文化研究,2017(06):42-43。
[3] 葉永波,漢服元素在當代中國服裝設計中的應用于發展[J],現代設計,2016(1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