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童
【摘 要】 加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評估體系建設,是建立和促進“創業群眾創新”的良好局面,建立和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需要,需要評估和監督教育的有效性。根據這個時代的要求,高校要努力建立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評估示范體系,努力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評估體系,努力構建創業教育指導思想制度對創新創業教育質量進行評價,努力構建創新型創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本課題通過分析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評價的影響因素,確立了“三要”原則,提出創新創業教育在“互聯網+”時代下的新方法,實現評價體系和效果檢測的平衡。
一、研究背景
總的來說,高等教育不僅要教大學生知識和技能,引導他們的價值觀,培養他們的思維方式,還要發展和激發他們的發展潛力,尊重和促進個性發展,激發他們的思想,鼓勵他們創造新的社會生活不僅是一項遺產事業,也是一項開創性的事業。但是,大多數傳統的從小到大的教育模式都是以同質素教育為基礎的。他們過分重視“標準”和“規范”,缺乏甚至阻礙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雖然這個模式是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得到一些改變,但由于長期教育學生有一個固定的思維方式,創新和創業很少啟發。因此,目前學校要大力開展本科生創新創業教育,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但實際上,只有少數幾所學校真的這樣做了。所以研究在互聯網大環境下的評價體系和效果檢測是很重要的環節。
二、創新創業教育下的定義和特征
在創新創業教育下,是指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在堅持高校教育特色,適應我國經濟現代化發展需要的情況下,開展新型本科教育。與傳統的學術機構不同,這些機構與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有本質區別。其特點是: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更適合各種社會需求;從專業設置的角度來看,這類機構的專業設置更貼近社會的實際需求,與生活緊密聯系,具有較強的靈活應變能力;從課程和教學角度看,這些機構更注重教學實踐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更加豐富多彩。他們不僅學習理論,而且還有把產學研相結合的實踐課。這些機構更有能力培養青年學子創新創業的能力和意識,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合適的人員。
三、創新創業教育在高校中的創新點
創新創業教育其實質內涵是實現崗位就業進而能夠開拓事業,并創辦新的企業,不斷開發創業能力等。因而創新創業教育不只是創辦企業或公司這么簡單,而是教育和引導受教育者去學會學習,學會如何生存,并學會如何發展。因此更需要注重創造性思維的訓練,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傳授給學生相關的創業知識和技能,引導學生進行創業實踐,培養和鍛煉其創業實踐能力。
本課題創新之處,結合“互聯網+”國際化進行進一步的實踐,以及“三要”原則評價體系。“互聯網+”它代表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學校、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學生和高校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互聯網+教育評價和效果檢測是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導各地各高校主動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戰略,積極開展教學改革探索,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切實提高高校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實現有效的教育評價機制和最終效果檢測。
四、創新創業評價體系原則要素
實施步驟:加強教育評價體系建設,是建立和健全創新創業教育環境下的需要,也是考核和檢測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施過程的需要,加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建設需要注意以下“三要”原則
1、要學校辦學理念和教育規劃合理原則:辦學理念、校園環境和組織機構、經費投入、課程體系、課外實踐、教師隊伍六個方面進行學校層面的評價。辦學理念即學校制訂積極的創新創業教育辦學理念和教育規劃。校園環境和組織機構即學校具有積極的培育創新創業的校園文化環境,如創業社團、專題研討會、創新創業活動以及比賽等,成立專門的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機構及創業孵化中心、形成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及相應的管理制度。經費投入采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專門經費給學生創造條件。課程體系即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可以采用核心課程、實踐課程相結合,學生參加企業家創業項目分析、訪問演講等來進行評價。教師隊伍需要給教師開設創業創業課程、創新創業陳果展示、論文被引用次數、成果轉化經濟效益等指標來衡量。
2、要企業和高校內外部有效合作原則:企業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外部環境的有力支撐,主要從優惠政策和企業團體二方面進行評價。優惠政策,即社會對于高校創新創業相關優惠政策措施。企業團體衡量的是企業以及其他社會團體積極支持高校學生創業、為學生創業提供大力的服務和支持的力度,比如提供實踐基地、啟動資金,與高校開展合作項目的數量等。
3、要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培養原則:根據“互聯網+”國際創新型人才評價勝任力模型,學生層面評價指標是接受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對象,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旨在培養適應“互聯網+”時代發展的綜合素質人才,培育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因此學生在企業的綜合表現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質量最直接的表現形式。結合國際化創新型人才評價理論,學生層面主要從學生背景和學生個性化兩方面來評價。學生背景包含家庭經營企業的、有工作經驗學生等。學生個性化包含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業率、科研能力、參加實踐活動情況、創新創業成果轉化等。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學生綜合素質的能力。
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國家教育事業的核心,是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主要途徑。我國的大學生教育水平相比國外發達國家還略顯不足,當前,社會需要更多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而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需要從教育課程體系入手,把握教育發展形勢,建設出高水平、高效率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和評價機制。理論結合實踐,使大學生教育更加偏向實踐性,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從而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
五、結語
高校要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良性發展,還是要徹底的澄清創新創業教育的定位,即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僅是創造創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不能完全理解為指導學生創業,創新創業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創業精神與創新精神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與經濟全球化挑戰,創業作為未來職業的替代選擇。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評價協會第二屆教學改革與教育質量評價研究一般課題,項目編號:PJHYYB17172